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8日 · 一群學業成就上有著好表現的年輕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 他們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有意識地想要正常作息,直面情緒給生命帶來的關卡;但卻事與願違,像是對自我 ...

    • 許采蓁學歷1
    • 許采蓁學歷2
    • 許采蓁學歷3
    • 許采蓁學歷4
    • 許采蓁學歷5
  2. 2020年11月11日 · 許承傑 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 曾以短片《龍蝦小孩》獲2016年洛杉磯亞太影展金軸獎;短片《孤味》入選2017年學生奧斯卡劇情類決賽。 首部同名劇情長片《孤味》被選為2020年香港電影節開幕片,並入選釜山、東京等國際影展。 如果不是超過180公分的身高,許承傑在人群裡很少會是醒目的對象,梳著規矩的頭髮,露出飽滿的額頭、端正的眉毛、拘謹的笑容,深色牛仔褲搭著一件卡其色外套。 這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入圍者,總是禮貌而低調地存在著。 大概很少人像許承傑一樣,34歲的年紀,就與多位成熟老辣的電影前輩合作:除了 81歲的「國民阿嬤」陳淑芳 ,還有中生代演員徐若瑄、 謝盈萱 ,監製與剪接指導甚至邀到了曾拿下國家文藝獎和金馬特別貢獻獎的資深剪接── 70歲的廖慶松 。

    • 許采蓁學歷1
    • 許采蓁學歷2
    • 許采蓁學歷3
    • 許采蓁學歷4
    • 許采蓁學歷5
    • 優勢生與弱勢生迥異的前途與發展
    • 升學制度的改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 必須及早介入弱勢學生的教育
    • 學前介入可以造成改變

    我們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的大學之後:大學之後當然是就業了。2016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聘用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最多,達4,300人,其次是交大及清華大學,都約3,700人,台灣大學約2,000餘人。多事的網友根據這些數字一算,發現台積電工程師裡,有75%是台成清交畢業生。林、沈的研究已經指出,家庭背景好的,有更好的機會進台成清交,這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部分能成為台積電優先錄用的員工;他們未來的家庭會成為全國家戶所得的最高的一群,子女因此在教育升學路上有優勢,有比常人更好的機會進入政府補貼最多、圖儀設備最佳、學費又低於私校的台成清交。 我們也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在升大學之前,特別是中小學時的狀況。教育社會學者黃毅志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既然窮小孩、富小孩升上大學的機會不公平,那麼改變升大學的遊戲規則,似乎是直覺的選項。駱明慶在「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舉出數據說明,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之後,台大學生的高中集中度稍微降低(2001-2003年間, 46.6%的台大生來自排名前5名的高中畢業生,在2011-2014則縮減為39.7%)、台大學生來源的地區分布也稍微提高。駱文發表的2016年,台大透過繁星推薦管道錄取48級分的學生,可謂多元入學的經典代表。 多元入學是否真的讓弱勢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翻轉機會?從台大的案例,看來稍有幫助。但還有兩個要考慮的新問題產生: 問題一:會不會最能從多元入學受益的,還是非都會區中最優勢家庭的孩子?駱文沒有學生家庭社經資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統計資料,但...

    弱勢教育這些年來一直是教育部施政的主軸,從1996年的教育優先區開始,已經有22年的努力。但是,根據學者許添明與葉珍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畫不但未能縮減台灣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差距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一是執行的系統性不足。雖然實證研究一再一再顯示,系統、密集、嚴謹的補救教學可以有良好的成效。但大型的、政府主導的方案,可能因執行面專業、管理皆弱,導致整體成效不清楚。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打個比方: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資訊篩選網,詞彙量愈多,網眼愈密,學習時可以留住比較多的知識;反之,弱勢幼兒詞彙量少,網眼疏,學習時可以留住的知識就相對減少。假定政府提供完全相同品質的教育給弱勢及優勢兒童,他們一樣坐進小一的教室裡,從開學的...

    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對弱勢幼兒的學前介入,是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社會投資。 2015年6月,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在美國拜會了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海克曼建議蔡英文,應以政府的手段補足因家庭貧富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落差。蔡英文隨後向記者說:「如果要防止社會弱勢者在教育的落差,避免成長過程中的差異一直存在,政府必須採取較干預性的手段。」 海克曼和同事曾發表一篇「高瞻培里學前計畫」(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投資報酬研究,該計畫從3歲起連續2年介入一群貧窮的非洲裔美國幼兒,介入結束後追蹤這群幼兒到40歳。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實驗組比未介入的對照組有較好的收入、較高的學力、較少拿...

  3. 父親是閩南人,母親是一半平埔西拉雅、一半阿美族血統,1983年次的江振愷,身分證字號開頭F,在新莊、三重附近長大。 從小媽媽就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的原住民血統,但同學總指著他說:「你就是番仔臉啊! 熱愛運動、參加各種校隊的江振愷還在念國中時,從「天龍國」同學裡聽到對愛好體育的原住民最難聽的形容是:「體育人都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是不分人種的刻板印象;如果體育人剛好又是原住民那就不用講了,野人不會進化啊,住花蓮的就是這樣! 他試著跟同學解釋,外公會做魚籠、會種田、會多種語言,靠大地維生,同學說:「你說的是哪裡? 在台灣嗎? 不是印第安人嗎? 我媽媽說原住民會殺人耶。 不久後,江振愷就放棄跟不理解他的人對話了。 「你假裝會念書,最後還不是靠加分?

  4. 2023年10月26日 · 《幸福路上》導演宋欣穎,延續對女性成長故事的關懷,在新片《惡女》中,呈現兩種女人的求生故事。前大法官玉秀在片中,更看見對於政治、法律、媒體利害與共的社會現實,導演想要說的話。

  5. 2022年7月20日 · 這集,我們將聽見兩位都原青年的成長故事。 圖非當事人。 (攝影/唐佐欣) 原住民考試「加分」,真的是一種「享受」嗎? 在社會標籤下,原住民族學生在就學後,無論是成績優異、半工半讀、難以追趕其他同學或甚至輟學,似乎都只被「加分」印象一筆帶過;然而,他們在成績之外的生命經驗是什麼? 又如何回過頭影響他們的課業? 毛弟父母是太魯閣族與鄒族,她則在基隆長大。 毛弟坦言認同之路痛苦而漫長,到大學以前根本不願意承認原住民身分,在都市長成一個「什麼(關於族群的事)都不知道的原住民」,直到大學才知道爸媽的族別。 温馨則來自充滿族群意識的魯凱族家庭,受到家人影響,她從小練就一身應答如流的功夫,隨時武裝好面對各式刻板印象或不友善的言論,但即便過了30歲,媽媽仍習慣問她:「還有被欺負嗎? 」……

  6. 2021年9月28日 · 我是指,對誰來說重要呢? 重要的,確實是真相本身嗎? 書中記述到另一位受難者的後人野原耕榮,在年少時聽聞事件過往,他並不感到生氣,看見父親參與協調遺族事務時,他也沒有生氣。 但直到他親赴屏東參與牡丹社事件的交流活動,看見了紀念公園中的說明牌,將琉球人描述成帶著武器、不懷好意的侵入者,並且把琉球人遇難與後來的日軍討伐牡丹社混為一談,他才真正感到憤怒,為什麼? 野原耕榮的憤怒,並非19世紀末的憤怒,而是當代的憤怒,而這是由何而來? 在琉球墓前,野原耕榮一直凝視著造墓的救援者姓名。 (攝影/平野久美子;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作者幾次明示暗示讀者,野原耕榮這個人物身上凸顯出琉球/沖繩與日本之間矛盾難解的歷史脈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