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18日 · 近期本土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傳播快速,其中Omicron傳染力強,國內個案多達99%為輕症或無症狀。 看著確診個案數急速攀升,讓不少人擔心若同事、朋友確診,自己會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需要隔離或自行快篩,但又不知從何做起。 針對此現象,《關鍵評論網》以QA和流程圖方式整理各個常見問題,供民眾參考。 鑑於確診個案急速攀升,讓不少人擔心身邊同事、朋友確診,自己會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需要隔離或自行快篩,針對此現象,以下整理相關QA提供民眾參考。

    • 宛如平行時空的台灣,我們做了什麼?
    • 防疫點日記:透視被隔離者的內心
    • 社群留言關鍵字第一名:謝謝
    • 為什麼他們想離開隔離處?

    在這場世紀大疫中,台灣未曾封城、禁足,社會與經濟活動很快重見熱絡,繳出了不錯的防疫成績單。跟各國相比,台灣政府在防疫上顯然做對了不少事,成功建立起人民信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 李宣緯認為,「台灣模式」來自幾項重點。首先是謹慎行事,每一步都有妥善規劃,中央、地方政府相互配合。 第二,快速反應、超前部署。去(2019)年底,政府從網路一得知武漢出現可疑肺炎,馬上繃緊神經。隨後也迅速拉高應變層級,展開邊境管制。 第三,資訊透明,「防疫五月天」連續140天每日召開記者會、現場直播,接受媒體詢問,和全民報告疫情變化。 最後,則是良好的公民素養。經歷過SARS慘痛經驗,台灣社會已建立起高度公衛意識,當疫情來襲,配戴口罩迅速成為全民共識。 這些關鍵作為,讓台灣到10月底還不滿600例確診,僅有7例死亡。根...

    對抗病毒除了政府的政策戰略,更需仰賴眾人配合。例如,返國者誠實告知身體狀況,遵守隔離規定。也因此,每當新聞出現趴趴走隔離者,必定引來千夫所指、罵聲不斷。然而,為什麼多數隔離者願意配合、服從?在哪些壓力、環境影響下,會讓他們浮現「落跑」念頭?隔離者長時間不能和別人接觸,他們身心有什麼變化? 為了進一步瞭解隔離對個人的影響,中研院社會所與統計所共同展開「防疫點日記」計畫。研究團隊開發了「防疫點日記」網站,募集140位被隔離者,參與為期超過30天的線上調查;同時也加入158位沒有隔離經驗的人,進行對照。 被隔離者必須詳細記錄每天的日常生活細節,譬如昨天花了多少時間工作或學習、和他人社交?今天覺得孤單嗎?起床後會覺得漫無目的嗎?透過這些情緒反應、娛樂活動、社交頻率,觀察分析他們的身心變化。 此外,調...

    研究發現,經過隔離並沒有讓人們對政府不信任,反而更加肯定。在點日記開始前的前測調查中,隔離、未隔離兩組人都有超過55%認為政府資訊「透明」;等到30天結束的後測,兩組人認為政府資訊「非常透明」又分別躍升超過10%。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有沒有經過隔離,多數人皆高度推崇政府的防疫政策相當透明。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從社群平台的互動,檢視政府和民眾的溝通關係。他們徵得部分參與者的授權,存取他們過去一年的臉書社交紀錄。 讓人意外的是,比起隔離者,未隔離的人與「衛福部粉專」的互動數量更多,而且幾乎以按讚為主。社群留言的關鍵字前六名,則分別為「謝謝」、「防疫」、「辛苦」、「部長」、「人員」、「所有」,普遍是支持政府的正面聲音。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為了遏止疫情擴散,各國紛紛祭出封城、禁足、邊境管制等不同手段。當政府以安全、公衛之名,要求人民放棄部分自由,人們願意讓渡什麼?能夠容忍到什麼程度?國家管制與個人自由之間的權衡衝突,備受熱議。過去,便有學者針對SARS研究發現,「外出社交」是個人最難放棄、遵從規範的部分。 因此,研究團隊也以「今天有沒有想要離開隔離地的念頭?」,檢視隔離者服從政策的意願。這包含了兩項研究議題:一是哪些因素會影響民眾服從或不服從?二是焦慮在其中扮演了什麼作用,是不是一個中介因素? 李宣緯分析,影響服從度首要是負面情緒;曬不到日光、感受到較少支持、遭受隔離汙名化等等,都可能導致負面情緒。再者則是社會責任,是否清楚認知隔離對於社群的意義。另外,是否獲得充分資訊、具備公衛知識,也會影響到服從度。 根據...

  2. 6 天前 · 五月天在北京開演唱會時阿信提到我們中國人」;歌手」(蘇見信更在微博發文我一直都是支持統一的啊」。. 陳其邁上午到愛河為龍舟點睛並接受媒體聯訪表示五月天先前在中國也被指有假唱事件」,經這一連串事件他呼籲中國應尊重表演 ...

  3. 2022年10月13日 · 賴冠伶. 關鍵評論網實習生.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0+7入境新制在今13日上路本次彙整了一般民眾外國團客境外生與移工等不同群體在入境自主防疫期間外出與確診時的原則與規範並整理了現行的校園防疫措施讓你了解在不同狀況下如何因應。 「0+7」入境自主防疫措施在今(13)日實施。 新制上路後,不僅一般民眾,「0+7」也同樣適用於外國團客、境外生與移工,且因應入境新制上路,教育部也對於校園防疫措施作出調整。 這次,《關鍵評論網》彙整了一般入境流程,以及不同群體在入境、自主防疫期間、外出與確診等4個情境時的規範,並整理了現行的校園防疫措施,讓你一次了解在不同狀況下如何因應。 最新發展:

  4. 2020年8月16日 · 雖然陳時中部長與防疫五月天都戴上粉紅色口罩來聲援但除了粉紅色口罩還有很多很多物件與習慣是男生女生壁壘分明的界線朱家安與小說家劉芷妤就來探討男生女生在成長過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種限制與規則以及性別平權的深度探討乃至於 ...

  5. 2020年4月10日 · 防疫措施需要超前佈署的不是只有政府而已你我個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必要就別出門至少待在家裡12周讓醫療系統有喘息修復的機會。 戴口罩很重要,但要記得它不是無敵星星,多少中鏢的都是有戴口罩的?

  6. 2017年3月31日 · 早前五月天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成軍20週年演唱會,回到1997年3月29日首次登台的7號公園,與你相遇。坦白說,大概兩三年沒有像中學時期那樣狂聽五月天的歌了,本以為對他們的喜愛已隨年月逝去,但當透過YouTube直播看完整場演唱會,才發現那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