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7日 · 指揮中心今日記者會針對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匡列居隔原則都再做調整包括返回職場的建議方案防疫保單等都有所指引。 校園因疫情停課標準也調整. 原本停課標準是全校三分之一學生10班以上同學確診即停課5月8人起也改成以確診個案為核心不輕易擴大影響多數師生學校仍可考慮運作量能調整學校授課方式而且要通報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 (7)日公布國內新增46,5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6,377例本土個案及159例境外移入 (5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1例死亡。

  2. 2022年10月25日 · 民眾如被匡列為接觸者,依現行措施,可依據COVID-19疫苗接種情形及相關需求,自行選擇「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或「7天自主防疫」。 這項措施調整後,接觸者將全面採行「7天自主防疫」,不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並改發4劑家用快篩試劑。 自主防疫期間無症狀者,須備有2日內快篩陰性證明才可外出,外出時須遵守自主防疫規範,期間應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 以上調整事項也會跟地方政府協調並取得共識。 關於本土個案.

  3. 2022年4月27日 · 指揮中心宣布5月1日起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取消簡訊實聯制基本上4月27日起就取消實聯制但也希望大家都能盡快下載社交距離APP目前下載數約800萬社交距離APP也即將改版完成請大家下載掌握與確診者接觸的狀況加強防護

  4. 2022年6月11日 · (一) 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 (二) 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 1. 非必要不可外出。 2. 需有 2 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 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 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 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 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

  5. 2023年4月25日 · 一、 多元監測疫情,每週主動說明:疾管署持續以多元管道監測國內外疫情及變異株流行趨勢,於每週例行記者會向國人報告。 二、 公費疫苗持續,規劃年度接種:持續儲備及提供各年齡層公費COVID-19疫苗接種;隨時參考最新實證及各國接種建議,提報ACIP專家會議討論後續接種計畫。 三、 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持續提供符合條件之染疫民眾公費抗病毒藥物及清冠一號;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持續辦理;專責病房解除開設;維持陪探病管制納入常規管理;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持續落實必要之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脆弱族群。

  6. 2021年8月6日 · 今日新增之10例本土病例 (其中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5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 (2021)年8月4日至8月5日。 個案分布以新北市4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例、嘉義縣2例、彰化縣1例;其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關於死亡個案. 今日新增3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均為70多歲且未接種COVID-19疫苗,發病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4日,確診日介於5月21日至6月6日,死亡日介於5月28日至7月21日;詳如下圖。 關於解隔離.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4日累計公布14,543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3,01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5%。

  7. 2022年5月18日 · 一、65歲 ()以上且非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者使用家用抗原快篩陽性時建議優先透過遠距/視訊診療由醫師協助評估確認、民眾或評估醫師對於快篩陽性結果,如未有共識或疑義時,應攜帶以夾鏈袋密封包裝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前往鄰近開設防疫門診醫療院所、社區篩檢站或社區採檢院所,再次進行PCR核酸檢驗。 三、外出時務必佩戴口罩,並禁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 (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 四、為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須親自到院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正確佩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手部衛生。 (二)遵循院所規劃之就醫動線與流程。 (三)報到時主動告知院所抗原檢驗結果。 (四)避免與他人交談。 除補充水分外,避免飲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