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鹼粽 ,臺灣稱 焿粽 ( 臺灣閩南語 :Kinn-tsàng、 臺灣客家語 :giˊ zung),香港又稱 鹼水粽 ,俗作 粳粽 ,是一種米粒稍呈粘糊狀,口感近似 粿 的 粽子 。. 一般不包餡,本身沒有味道,多沾 白糖 食用;亦有包 紅豆泥 作餡者。. 常見於亞洲,在香港 ...

  2. 鹼粽 ,臺灣稱 焿粽 ( 臺灣閩南語 :Kinn-tsàng、 臺灣客家語 :giˊ zung),香港又稱 鹼水粽 ,俗作 粳粽 ,是一種米粒稍呈粘糊狀,口感近似 粿 的 粽子 。. 一般不包餡,本身沒有味道,多沾 白糖 食用;亦有包 紅豆泥 作餡者。. 常見於亞洲,在香港、澳門 ...

    • 歷史沿革
    • 社會逸聞
    • 歷代住持
    • 祭祀慶典
    • 外部連結

    清治時期

    早期泉州三邑人到艋舺是以從事茶葉、藤條等生意為主,相傳雍正年間一位來自泉州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把泉州三邑人信仰中心的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人視有神蹟而供奉。乾隆初年,三邑商人黃典謨發起建寺,募資銀二萬餘元。以風水家張察元堪輿,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動工,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 正殿由三邑人晉江、惠安與南安等移民所捐獻;後來泉州南安(武榮)的林姓貿易商人(武榮林家)則單獨出資興建後殿,以供奉天上聖母(武榮媽)、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根據推測,龍山寺在乾隆至嘉慶時期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 此後三邑人便在蕃薯市至此寺之間,大興土木,興建舊街、新店街、龍山寺街,漸漸成為市鎮。廟為泉郊、北郊聚集的區域,訴訟糾紛裁決,均在這裡舉行。在縣丞官衙從新莊官衙轉到艋舺後,對外商業貿易大增。有「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仔祿嫂、第三好馬俏哥」艋舺富人排行的俗語。其中黃姓族群掌控大溪口、林姓族群掌握王公宮口、吳姓族群掌控滬尾渡頭,成為日後的艋舺三大姓,龍山寺寺務都由他們包辦。每遇大事,三邑的領袖群集龍山寺,共商大計。商賈要想在此順利作生意,都得向寺方繳納口捐,...

    日治時期

    1896年,廟址作為臺北廳艋舺區長役場。同年,台北本島人紳商協會此創設。 1903年,日人在此設教育公堂。 1919年,日本政府開闢今日的廣州街,於是寺前水池改成噴水池,寺前土地轉於台北市市役所。該年,住持福智和尚(原名吳燦明)捐出積蓄七千二百元,並由地方集資,聘請王益順設計圖樣,邀得陶匠洪坤福、雕花匠楊秀興、石匠辛阿救、蔣金輝、彩繪洪寶真廿多位至臺灣,此後和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并稱台北三大廟門。 此次整修融以西方色彩,如龍柱或花鳥柱之柱頭加上希臘式柱頭。石材大量使用泉州白石及玉昌湖青石。屋頂兩座藻井及複雜的網目如意斗栱,構成繁麗,亦是日後他廟模仿的對象。鐘鼓樓屋頂為轎頂式,有如古代盔帽,日為臺灣多寺廟之鐘鼓樓皆仿之。 也在臺灣首創使用銅鑄龍柱,為李祿星所作。 1945年5月末,大殿毀於臺北大空襲。1927年恭奉於殿中的黃土水作品《釋迦出山像》遭毀。

    戰後時期

    廟址為廣州街211號。曾為國軍宿舍、國文國語講習所等,1951年指定為名勝古蹟。 1953年,仕紳黃啟瑞、黃玉對、黃崇西、周百鍊等發動重修大殿,由黃啟瑞、黃玉對分任籌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此次為王世南掌稿尺,因他為王益順姪孫,圖稿相傳,所以大致維持原貌及規制。其飛簷上裝飾八仙過海、聖獸飛禽等栩等剪黏,《三國演義》、《封神榜》、唐明皇遊月宮等歷史故事都是簷下彩繪的素材,殿頂斗拱是以一萬八千餘塊小木塊銜接而成,以七層螺拱像徵七生輪迴因果報應。黃龜理負責該殿的刺花(木雕),與另一位泉州師曾銀河對場,殿上四角鰲形雀替就是他們作品。六年下來,資材達新台幣四百萬元,1959年9月20日舉行安座典禮。幾次的整建翻修,從泉白、青斗到觀音石,從陶瓷磚到賽璐璐和馬賽克,標識著時代改變的痕跡。 1963年8月5日,成立名為「台灣省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董監事會」的財團法人,互推吳永言為董事長,計劃分期美化庭院及附近環境,使該寺發展為台北市區一理想的遊覽觀光勝地。1966年10月4日,台北市政府召集有關單位會商龍山寺周圍攤販的整頓計劃,決定在龍山寺對面公園內設立商場以收容違建攤販,作為觀光區。1967年7月1...

    香港女事件

    2022年9月29日近中午,監視器拍到一名從香港赴臺灣就讀龍華科技大學的十九歲鍾姓女子進入寺方女廁後,又至廟堂跪著擲筊,情緒逐步崩潰、淚流滿臉,又回廁所內。下午清潔人員發現廁格有異,請保全破門後,發現該女已輕生,並留有紙條,寫「對不起,麻煩你們了,要清理很麻煩,請各位原諒我、不要隨便跟靈界的人溝通」等字句。

    艋舺龍山寺開山廳供奉之《開山歷代祖師暨住持及諸位禪師蓮位》,位上觹刻有歷代住持計:怡清禪師、法忍禪師、永昌禪師、悅修禪師、意來禪師、福智禪師、覺力禪師、妙應禪師、真常禪師、觀妙禪師、通明禪師、慧印禪師等12位。1960年,時任住持達華禪師由於辭職之故而未被列入蓮位。 1. 開山廳 2. 福智大師紀念堂

    祭祀與當地商圈有密切關係,嘉慶年間有四大柱,分別是南安人的武榮媽祖會、屠宰業的螺陽公會、晉水媽祖會、金紙業的金晉興公會。戰後還有觀音會、念佛會、北郊金萬利、龍山商場、西義堂、金得利會、及張德寶號,這些民間團體散佈在廣州街、西昌街、桂林路一帶。 日治時期此廟的頭人黃玉對等士紳,與臺灣總督府關係匪淺,臺灣總督履職次日,一定到來此上香,逢慶或祈安活動,更從不缺席。 日治末期,受到日本政府緊縮政策影響,一切活動簡約為要,至戰後時期大殿重修後,主事者倡議恢復佛教清淨簡樸的儀式,以佛教法會替代建醮,祭品也儘量以素果為主,比起臺灣其他寺廟動輒三朝、五朝、七朝的建醮規模比較,素樸許多。

    臺北龍山寺-交通部觀光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鹼粽 ,臺灣稱 焿粽 ( 臺灣閩南語 :Kinn-tsàng、 臺灣客家語 :giˊ zung),香港又稱 鹼水粽 ,俗作 粳粽 ,是一種米粒稍呈粘糊狀,口感近似 粿 的 粽子 。. 一般不包餡,本身沒有味道,多沾 白糖 食用;亦有包 紅豆泥 作餡者。. 常見於亞洲,在香港、澳門 ...

  4. 艋舺龍山寺(臺灣話: Báng-kah liông-san-sī ),也稱萬華龍山寺,是位於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艋舺)的觀音寺,為龍山寺之一。 建築列為 國定古蹟 。 歷史沿革 [ 编辑 ]

  5. 艋舺龙山寺 ( 台湾话 : Báng-kah liông-san-sī ),也称 万华龙山寺 ,是位于 台湾 台北市 万华区 ( 艋舺 )的 观音寺 ,为 龙山寺 之一。 清治时期 台北城 泉州三邑 人的信仰中心,近代成为外国旅客观光景点,今建筑列为 国定古迹 。 历史沿革 [ 编辑] 清治时期 [ 编辑] 龙山寺三川殿. 早期泉州三邑人到 艋舺 是以从事茶叶、藤条等生意为主,相传雍正年间一位来自泉州三邑的藤条商人至 境尾 时,把泉州三邑人信仰中心的 晋江龙山寺 香火袋遗忘在竹枝上,被人视有神迹而供奉 [1] 。 乾隆初年,三邑商人黄典谟发起建寺,募资银二万馀元 [2] 。 以风水家张察元堪舆 [3]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动工 [4]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 [2] 。

  6. 建築特色. 淡水龍山寺建築格局為面寬12.6米,縱深約35.4米的街屋型廟宇,配置為兩殿兩廊式,大殿為兩坡硬山式做法,面寬三開間,進深五間,屋架有十七架,金柱架為三通五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