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生物除草劑是指利用微生物活體微生物毒素或植物成分開發藥劑微生物活體主要應用於防治單一特定雜草然而當農地雜草種類超過5~10種以上則須從微生物毒素或植物成分研發著手可以篩選抑制特定雜草生長的化合物例如開發防治闊葉型雜草的選擇性除草劑。 為了力拚10年內化學農藥減半,農委會也啟動各項配套措施,積極向農民們宣達。 一物剋一物:微生物除草劑. 1960年代起,歐美各國即開始進行微生物除草劑相關研究,研發初期多以微生物活體為主,用於防治單一特定雜草。 易引起雜草嚴重病害者,如炭疽病、枯萎病、葉斑病等病原菌較具應用潛力,然而某些真菌性病原雖可侵染,卻不一定會造成雜草發病,只有病原菌殺傷力強過雜草防禦機制時,此菌株才具有開發微生物除草劑的潛力,因此病原菌的侵染速度及致病強度為首要考量。

  2. 臺灣藜擁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營養及機能成分豐富有潛力作為保健及健康食品的原料帶動國產特色雜糧產業發展。 因全球市場的產品大多並未標示使用的紅藜品種,較難區分南美紅藜與臺灣藜產品,本篇以紅藜(含臺灣藜)進行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為莧科藜亞科藜屬的臺灣原生種植物,一般稱之為紅藜,種植區域分布於全臺各地,以臺東縣及屏東縣最多,主要種植於大武山系東西兩側山地部落,排灣族語稱為Djulis,魯凱族稱為baae,為排灣族及魯凱族原住民傳統栽培的作物。 臺灣藜蛋白質含量高達14%(稻米的兩倍)、14%膳食纖維(甘藷的7倍),且具有豐富的鈣、鐵、鋅、硒、鍺等元素,以及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如離胺酸、纈胺酸和組胺酸等。

    • 臺灣黑水虻應用回顧
    • 前瞻性新方案農業研究
    • 未來的明日之星

    臺灣的黑水虻應用研發由畜試所新竹分所在99年展開,經過幾年的摸索,在102年於農業技術交易網站公告「黑水虻小規模養殖技術」技術移轉授權,協助授權業者建立黑水虻種原生產,至105年已技術移轉授權10家廠商,業者藉由黑水虻小規模養殖技術應用,嘗試處理豆渣、牛糞、豬糞和果園的有機資源物,朝試量產規模應用邁進。 畜試所於103年公告「黑水虻誘引技術」技術移轉授權,協助授權業者自野外收集黑水虻種原,避免天敵與非誘引目標生物的侵入干擾;公告「以益生菌醱酵豆渣供作黑水虻培養基質調製技術」技術移轉授權,協助授權業者透過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應用,預先處理調製培養基質,使基質營養更適合黑水虻幼蟲吸收成長,達到基質營養有效轉換與促進黑水虻幼蟲質量提高的雙重效益;公告「黃金水虻養殖技術」技術移轉授權,協助授權業者建立黃...

    應用黑水虻徹底改善畜禽有機資源物潛在的環境汙染現況,藉由黑水虻不斷的翻動和透過水虻體表和腸胃道微生物的幫助,達成營養循環利用與難聞氣味轉換,減少甲烷或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產生,充分改善畜禽糞循環再利用效率,降低養殖業生產成本,讓農畜產業邁向環境友善與資源循環的可恢復可再生的循環經濟產業(circular economy),其創新性、進步性與前瞻性,是永續畜產經營理念的核心價值。

    黑水虻產業應用從99年的農業生產力1.0的勞力密集與經驗密集的確保基本生產時代,逐步走向104年的農業生產力2.0的技術密集與機械密集的規模產量時代,在104年12月農業委員會也重新修訂可供家畜、家禽和水產動物之飼料,明列水虻可做為飼料原料使用,同時也修訂可供飼料添加物參考物質,幾丁寡糖為明列項目,應用可食性昆蟲黑水虻及其成分做為食物與飼料的原料或添加物,已成為未來農漁牧產業之趨勢。 預期在幾年內黑水虻產業將進入農業生產力3.0的知識密集與自動化密集的精準生產時代,創造臺灣農畜產業新藍海,應用黑水虻循環利用農畜資源,創造循環經濟產業的領先優勢與利基,充分整合人力、設備、技術與管理,建置生產操作的標準作業程序與生產排程規畫,依據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建立危害分析重要品質管制查核點,加強相關法令規範...

  3. 本篇評析綜合國內外餘甘子市場的產業資訊,針對亞紐澳地區餘甘子產品及市場趨勢進行探討。. 保健食飲品與外用品的草本植萃素材中,餘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L.),也就是大有名氣的「印度聖果」(印度醋栗,又稱油甘),富含維生素C、多酚類、黃酮類 ...

  4. 近年氣候變遷已成農業生產嚴峻挑戰,豪雨、淹水每造成龐大損失,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場)研發以木黴菌TCT768接種香菇種植後剩下的太空包,開發成新型有機堆肥,不僅將菇包廢棄物變成循環農業新資材,透過木黴菌菇包堆肥方式種植的苦瓜,可有效避免淹水損害,每分地產量還從2,300 ...

  5. 圓田螺是臺灣原生種中體型最大的淡水螺,但野外數量已很少,市價每公斤高達200元,水試所已經突破圓田螺種苗量產及養殖瓶頸,公告技轉「圓田螺種苗量產繁殖技術」及「高效率圓田螺技術」,協助養殖漁民順便在魚池裡加養高價值的圓田螺,除可協助清除 ...

  6. 「豆漿、豆皮、豆腐和許多加工食品中有基因改造玉米及黃豆成分,消費者選購時有沒有甚麼方式可以避免呢? 沒有什麼特別的訣竅,目前消費者僅能依靠「標示」與「檢驗」等兩種方式來盡量避免基因改造食品。 不少人看過網路上沸沸揚揚瘋傳的說法,例如藉由黃豆的種臍顏色來辨別基改與否,只要是「黑肚臍」(深色種臍)就是基因改造黃豆,不過事實證明這是不可相信的謠言。 種臍顏色不同是因為品種的特性,無涉是否為基因改造。 以台灣本土產的黃豆為例,深色種臍品種很多,但是台灣目前並不允許種植任何的基因改造作物,由此即可得知靠種臍顏色判斷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絕大多數基因改造作物的特性是用來抵抗除草劑或植入殺蟲基因,並不會影響作物的大小、形狀與顏色等等物理外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