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3月3日 · 比照去年的會考制度今年提出三大點變革主要是針對超額比序的問題做出因應的措施。 1. 一次分發到位 2. 五個志願序為一群組 3. 會考成績總點數 206 點

  2. 2017年6月6日 · 國中會考剛結束加上大考中心宣布107年開始作文將獨立招考又引發了一波對作文教育的論戰。 我大學時代曾經打工當過補習班的高中作文老師,當時大考中心的作文題目已經生活化,但是學生的作文表現依然停留在那個連我都沒經歷過的、忠黨愛國 ...

  3. 2015年6月12日 · 教育讓作文變得矯情真正的語言癌」,在國中會考的答案卷上. 今年的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是捨不得」,有考生描寫遺失手機的心情轉折被主事者作為範文引來一些批評例如朱宥勳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 〉 筆者試著站在一個國文 ...

    • 思想洗禮,一代復一代
    • 哲學教育,無分階級
    • 培養思辨,觀念經典並進
    • 雙向教學,回應真實社會
    • 運用概念,引領具體行動
    • 文化運動,滲入常民生活
    • 迷思纏繞,愛智種子難萌芽
    • 融入在地,提升公民素質

    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 台灣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隧道中。 年復一年,新世代的學子們就這樣閱讀著前輩哲...

    受到天主教耶穌會開辦中學的啟發,法國從十九世紀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開始,便將哲學被列為中等教育的必修科目。 拿破崙恢復了大革命所推翻的大學體制,並於 1808 年確立了高中會考制度。要進入大學的候選人必須年滿 16 歲,並且需通過一連串希臘、拉丁文學作家、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哲學的口試測驗。 史上第一次測驗於 1809 年舉行,當時有 31 位候選人通過測試,大部分是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弟。現在每年大概有 65 萬名高中生(普通類約 33 萬,技術類 32 萬)參加測驗。 現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哲學家,也不將對象限制在所謂的大學及同級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它更偏向普羅大眾而不是少數菁英,儘管哲學教育對一波波蓬勃的法國思潮功不可沒。 對法國而言,將哲學教育納入國家體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出...

    首先,要培養「思緒清晰」的公民,必須避免學院百科全書式或過於博學式的教學所帶來的龐雜。從哲學課程的類別而言,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 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探討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現實、政治與道德等概念;而「專業技術會考類別」則涉及文化、真實與自由等三種概念。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 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清單,裡面共有 57 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 15 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 18 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

    清單上有這麼多哲學家,並非是要學生完全熟悉每個人的著作生平,及哲學學院的專門分析。法國哲學教育重視「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對哲學基礎──文化與理性思考──有所認識,因此教育首重「個人思考」,但定調是雙向的,老師教學時只是根據上述「觀念及作者」的課綱。因此哲學教材是「一綱多本」,在哲學課上,教師們有選擇讀本的自由,不過這是從擬定的作者名單中挑選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歷史式地陳述任何學說或簡化地介紹哲學概念,也不能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普遍性的探索,認識歷史上偉大哲學家的提問,由此客觀地架構出對哲學的認識。 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掌握個人思考、提高表達的組織能力。因此哲學教師上課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內化、 並拿自身的思考來舉例,如此才能讓學生藉由思考與行動去「回應」生...

    在法國高中的第三年不僅哲學是必修,法國教育部甚至要向下普及。例如從 2011 年起,法國教育部希望從高二甚至高一就把哲學納入必修課程,就有人反對,認為哲學學科可能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控制。 但就上述課綱的制度設計來說,可能是多慮了,因為這種多元課綱的開放性,反而讓全面性的思想控制變得不可能; 而且,哲學在某個程度上儘管確實困難,但它對於年輕靈魂在思辨上的啟發,卻極為重要。 廢除高中哲學科目的聲浪時有耳聞,也許因為艱深、或是相對於自然或技術學科而言,哲學似乎顯得不夠實用,不過此時總有人出來捍衛哲學的重要性,並提出如何以平易的語言來教授哲學。 例如十九世紀的庫贊(Victor Cousin)、二十世紀的德希達等人,他們擔心國家力量的介入廢止,不僅扼殺國民素質的提升、弱化整體自由思辨的風氣,也可能造成...

    哲學變成法國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歸功於法國外交部積極對外宣傳哲學家豐沛的思想外,也是因為它從學院散播到群眾中,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哲學術語不僅是許多學科共享的語言,也表現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坊間有不少哲學概論雜誌,顯示哲學讀物出版的興盛;在咖啡館中,也有相當普及的哲學討論活動,又稱為「哲學咖啡館」(Café Philo);另外還有平民大學(Université populaires)和廣電媒體上的哲學對話。 許多「哲學咖啡館」往往會排一個時段,由哲學家和一般公民一起討論價值的問題;而在平民大學方面,最著名的應該是法國哲學家歐斐 (Michel Onfray)每年暑假固定在巴黎西邊的 Caen 平民大學中講授給一般人聽的哲學課程;就廣電媒體而言,則有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

    在台灣,哲學被視為「艱深」、「不知所云」,人們往往質疑念哲學「可以當飯吃嗎?」,或是認為「念了會讓人自殺」、「念了可能會去算命」……。台灣的哲學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少數大學有專門哲學系所,或將哲學放在通識課程的階段,高中的哲學教育幾乎全無,也許某些公民課程略為涉獵,但僅止於文化上的興趣,很少像法國一樣從「觀念、作者」的課綱目標來刺激學生自由思考。許多人文社會學科,一旦進入更高深的領域,必會碰觸該學科的專業哲學領域,可惜一般大學連哲學基礎課都尚未普及。 儘管有民間團體如青平台基金會舉辦的「CaféPhilo- 哲學星期五」積極在北、中、南舉辦與時事結合的哲學對話,或是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毛毛蟲教育基金會,企圖從小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倡議,儘管重要,卻都不是體制內的教育。 有人或許...

    相較起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最大的特色還是在於其「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因為哲學教學的目的不是教條陳述,而是找出問題的癥結,著重自我思考的養成。 至目前為止,法國並非歐洲唯一在中學就提供哲學教育的國家,其他像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便把哲學列為必修,德國、瑞士、瑞典則列為選修,中學哲學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台灣我們無法照單全收,但可以從中思考,如何在高中階段從體制內提倡哲學教育。 台灣目前雖然在中學階段沒有任何哲學課程,但若能階段性地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轉化成更開闊的「文化基本教材」,增加時數、與語文類脫鉤,並與整體的高中公民教育進行配套,再將哲學的邏輯、價值等融入其中,或許能讓高中生受到更多文化、思想的刺激,培養多元視野下的獨立思考。...

  4. 2016年8月8日 · 原住民可以加總分的35%,假設一個原住民生大學指考6科400分,加分完就變成540分,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甜頭」不公平 當初加分政策的動機是希望能透過加分,解除原住民先天教育資源的劣勢,讓他們能更輕鬆獲得在「異族」世界生活所需的工具。

  5. 2019年4月29日 · 每所學校都可依據學生的特質制定特定的政策開發專屬該校的特色項目到了最後一年La Terminale),學生要參加法國最重要的高中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通稱 BAC),並且依不同的高中類別分為不同的考試科目與文憑

  6. 2016年12月12日 ·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學生時期老師要求我們做筆記因為不做筆記沒寫到重點考試就會考的差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一個例行公事的舉動老師說了什麼我們就筆記。. 不過做筆記不只單單為了準備考試這麼簡單其中知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