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針對農藥的安全使用,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制定的「植物保護手冊」,針對水稻、果樹、蔬菜等各種作物病蟲害,有詳細的化學性農業藥劑調製施藥方法建議,依循參考就能避免使用過量。 而農民也能透過農藥殘留檢驗,來確認自己生產的作物是否有農藥殘留超標風險,這也是自主管理方法之一。 林景和觀察,早年農民需有政府補助的誘因才會接受農藥殘留檢驗,但近年愈來愈多農民主動送檢,其主因就是有自主田間管理的意識,以及對於品牌信譽的追求。 為了友善生態和國人飲食安全,推動產銷履歷和有機農業政策已是國家既定方向,但農業轉型無法一蹴可幾,面對農藥施用和檢驗,農民與消費者都可轉換心態,以科學角度合理看待。 欲了解各種農藥之殘留容許量、各類作物核公告禁用農藥等資訊,可至食藥署「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查詢。

  2. 為了因應新興作物和國內少量作物栽培時無藥可用的情況,農委會近年持續推動「 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 」,目前已有近6000項延伸用藥,讓農民在防治病蟲害時可合理使用。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所長費雯綺說,農委會根據縣市政府農民團體和改良場的需求,像毛豆如果外銷,沒有殺草劑可使用,就會啟動評估作業。 「咖啡是新興作物,還有澎湖的風茹,過去沒有防治藥劑,我們評估延伸用藥給農民使用,等到有一天具經濟規模,自然會有藥商來登記。 」費雯綺補充,如果科學佐證資料不足,農委會一定不會讓它通過,等到日後農業改良場有做田間試驗,包括藥效藥害實驗、殘留量安全標準實驗,蒐集足夠的科學數據後,才會評估是否延伸使用。

  3. 衛福部食藥署15日正式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請詳見 行政院公報 ),外界質疑農藥達滅芬(Dimethomorph)在半結球與不結球萵苣的殘留標準從原本的6ppm,放寬到10ppm,不顧國人健康。 不過許多專家和第一線農民有不同看法,若某種農藥成分的毒性評估後有所調整,農藥殘留容許量本就可跟著變動,國內農藥標準應與國際接軌,不要造成農民栽培和貿易上的限制。 在兼顧食安與貿易順暢的情況下,農藥標準如何與國際接軌? 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是否應更改,先前已有諸多討論。 去年底有國中、小營養午餐的莧菜驗出不得檢出的農藥達特南,這款農藥對蜜蜂有毒性,對人類則屬於輕毒,可用在十字花科葉菜類。

  4. 面臨國際速食店業者要求雞肉來源的飼養方式,避免使用人類高度重要的抗生素用,臺灣十大白肉雞電宰廠的供應版圖恐將重整,福壽子公司洽富是其中一家供應肉品的電宰廠。

  5. IPM 是一門跨領域的應用管理科學,是一項複雜度高卻具高效益的技術。 農民於田間應用時可利用害物診斷、處方應用、害物預防及監測等流程,使IPM 順利執行。 正確診斷為防治的基礎,未確定作物不正常原因而擅自進行防治,往往無法對症下藥而徒勞無功,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因此,進行病蟲害診斷前,農民必須瞭解何謂健康植株,其特徵包含植株挺立或硬實,組織表面緊繃呈保水狀;植物器官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形狀或顏色均勻,無不規則破損或變色;植物生長速率適中,與其他同種植物生長速率相同,無太快或太慢現象。

  6. 內容提供/ 花蓮區農業專訊 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 呂柏寬. 當歸為繖形花科多年生的草本保健植物,中醫上認為具有活血去瘀、調經止痛及止燥潤腸等功效,近年研究指出另有抗菌、消炎、免疫調節、細胞修護等作用。 花蓮生產的當歸近期生產面積上升,過去僅於山區少量種植,如今在平地亦可見其栽培,大量種植下,病蟲害問題不斷浮出,然而臺灣的當歸病蟲害資料十分缺乏,因此整理了近年於本地當歸栽培中,常見的有害生物,並提供可行的防治方法和藥劑供農友參考。 蚜蟲Aphid.

  7. 2024年5月15日 · 鄧學極回憶,當時因禽流感與傳統市場現宰衛生疑慮,業界盛傳全面電宰將上路,凱馨為占先機,從斗六工業區800坪舊廠遷到6,000坪現址,單日產能可達10萬隻,「到現在應該都是臺灣單一屠宰場產能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