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6月6日 · 今年的國中會考作文捨不得」,有3585名考生拿到滿分6分教育部選出10篇列為範本這裡抄錄其中兩篇兩名考生的文筆帶些稚氣偶有錯別字但回想15歲時的你我能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 從戶籍轉向考試入學,產生什麼改變?
    • 不同背景、能力的學生,分散在各國中
    • 考試更公平?數據打破迷思
    • 聯考、基測或會考,「學科能力」都穩居重點標準
    • 學科強=情商高?高情緒技能沒有集中在明星高中
    • 未來需要的能力超出教科書之外

    不只人人有機會上學,學校教育應該創造有利的條件,竭力減少家庭背景對學習的不利影響,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這是教育改革多年的目標。教育制度能實現這個願景嗎?中研院研究員黃敏雄試圖透過數據尋找解答。 臺灣從小學至國中依照「戶籍入學」,到了高中則採行「考試入學」,舉辦全國性學力考試,依照個人志願、表現和測驗成績分發。理論上,前者涉及居住地區的社經水準,各校會呈現社經地位的落差。後者則僅以學習表現和測驗分數決定,理當打破「階級世襲」,廣泛被視為更公平、有利於弱勢家庭。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為了驗證高中入學制度,是否有利於「不分貧富、同讀一校」的公平性,黃敏雄運用兩個資料庫數據,進行國內跨時性、跨國性的比較研究,資料橫貫聯考、基測及會考三個入學政策時期。 就在地數據而言,他採用由中央研...

    首先,來看看依照戶籍入學的國中狀況。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國一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各校差異占總差異的 23%,相對而言,校內差異佔總差異的 77%;升上國三後,數據沒有改變。再看看學生的認知能力,結果也很相似,2001 年的國一生,認知能力的差異校內大約占 8 成;到了國三,情況也差不多。 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認知能力,學校之間差異約占總差異的 2 成,學校內的差異則佔總差異的 8 成。(TEPS 認知能力評量包含兩部份:第一部分是和學科相關,如數學、科學、語言能力;第二部分和課程無直接相關,如分析、生活應用、創造能力)。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進一步和其他各國地區做比較。檢視 PISA 調查(2018) ,九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的各校差異,臺灣為 22%,在全...

    從國中升高中,對臺灣學生是第一道門檻。大家不再如同國中小時期,多數人和鄰居共讀同一間學校,學生進入哪一所高中就讀,需要經過篩選再分發。 過往二十年,這套篩選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階段:1958-2000 年為「高中聯考」時代,一試決勝負,各校只依照聯考成績決定錄取與否。2001 年後走向多元入學,入學測驗為「國中基測」。2014 年後實施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朝向免試入學,統一考試也更改為以級距評分的「國中會考」。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跨過這道升學門檻後,各校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家庭社經地位,出現哪些變化?不同「年代」的入學方案,究竟是越趨公平或擴大階層差距? 就家庭社經地位而言,依據 TEPS,2001 年的臺灣國一學生,各校的家庭社經地位差異佔總差異的 23%...

    考試制度並沒有提高不同背景的學生共讀一校,那麼,升高中後同學換成了誰?從認知能力差異度的轉變,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的國一生經過基測後升上高二,在綜合學科表現上,各校差異從國一的 19% 大幅跳升至高二 63%,分析能力的校際差異從 16% 升至 45%。PISA (2018)也呈現同樣結果,不論數學、科學或閱讀能力,十年級和九年級生相比,各校差異幾乎都增加兩倍,研究顯示出:高中階段認知能力的各校差距,明顯拉大。 再透過 PISA 的跨國調查,便能突顯出這項另類的「臺灣特色」。 2006 年,臺灣十年級學生數學、科學、閱讀能力的校際差異,從國中時期 25%、21%、25% ,激增至 65%、63%、60%。2014 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差異遽升的情況雖有趨緩,...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或稱社會情緒技能),對於未來成就、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現有顯著影響, PISA 也在 2018 年納入非認知能力的學生自評調查,例如:對失敗的負面想法、自我日常感受、努力做好工作的決心、在學校歸屬感等,總計十個面向。 幾十年來,臺灣學生日夜念書補習,為了要搶進明星高中窄門,除了必備的認知能力,也得兼顧高競爭、長時間努力、抗壓性。因此研究假設,明星學校的高中生,除了認知能力較強,也屬於社會情緒技能較佳的族群。 不過 PISA(2018)卻顯示,臺灣九年級與十年級學生自評的各項非認知能力,校際差異都低於 5%。也就是說,學校內的差異非常大,「情商」高的學生是平均分散在各學校,國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 黃敏雄對數據結果稍有保留,原因是,學生自評時可能拿班...

    原因在於,考試成績強烈左右升學結果,學校和補習班會猜題、訓練答題技巧,以及加強考題演練或背誦,因此測出的往往是學生可以專注預備考試的資源條件、意願、努力及能力,而非真實呈現出全面的認知能力。 此外,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期待和訓練,都集中在考試表現上,非認知能力便難以獲得重視,包括對自我的主動探索、社會價值、情緒技能。 然而黃敏雄提醒,全世界政府都積極改革學校課程,期盼培育主動學習、有創新力、具備團隊合作技能、重視內在修為,同時兼備人文關懷及環保意識的新公民,以因應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帶來的問題與挑戰。例如,OECD 的「未來教育與技能,2030」計畫(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懂得溝通、相互合作,能主動尋找問題與解方,都是很重要的...

  2. 2024年3月19日 · 親子天下雜誌. 發布時間:2024-03-19. 瀏覽數:8253. 寫作測驗作文只是國中教育會考其中一科但幾乎年年榮登媒體焦點討論度遠勝他科事實上升高中採計作文的就學區漸減監考者常見考生一入場就趴稿紙上睡比局外人更不關心今年考了什麼正值國中畢業生選填高中志願季攤開最主流升學管道就學區免試入學簡稱大免)」112學年15個就學區簡章, 僅基北、桃連、嘉義、台南、屏東5區計算第一輪篩選依據時,納作文成績。 以囊括全台最多考生、採積分制的基北區為例,寫作測驗拿滿分6級分,換算積分是1分,5級分為0.8分、4級分為0.6分、3級分為0.4分、2級分為0.2分、1級分為0.1分、0級分為0分。 全台2/3免試就學區,首輪不採計作文成績.

  3. 2014年7月15日 · 會考從原本是國中三年畢業的學力鑑定演變為入學高中依據志願序從加權概念成為扣分的關鍵制度扭曲的結果造成家長和學生的集體恐慌。「填志願那段時間我天天忙到半夜,」周美里說孩子不斷求救透過臉書問到底該怎麼填志願 ...

  4. 2019年7月30日 ·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柏熹同時也是負責研發台灣每年國中教育會考考題的台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心測中心主任他特別呼籲:「在這一波教改我最想跟家長說的是, 別因為不了解素養、不知道素養會怎麼考,就急著送孩子去補素養! 他強調,台灣學生在國際評量中表現亮眼,但是學習動機卻相對低落,「素養導向評量,就是希望能一改過去只問成績、不問過程的考試文化,如果又讓孩子補素養、求高分,那我們還是破壞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胃口。 陳柏熹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也回應了教育現場的老師和家有中學生的家長最常見的五大疑問: Q:什麼是符合一 八課綱精神、素養導向的評量?

  5. 2019年10月27日 · 把會考5B挫折當養分 社區高中生憑超強國際力特殊選才進台大. 國中會考5B是不是就無緣頂大?. 溫嬿蓉證明即使是中後段高中學生也能憑藉豐富國際交流經驗和表達力打敗各種奧林匹亞競賽高手申請上台大。. 圖片來源:楊煥世. 賓靜蓀. 親子 ...

  6. 2017年11月10日 · 近年來由於國中會考佔升學總分的比例降低學生的活動變得更多元化開始出現不參加第八節的聲音。 「學生覺得已經有其他活動,家長覺得孩子不需要反覆做題,認為不用這麼主動幫孩子開第八節,因此這幾年常會有人質疑為何沒有徵詢家長同意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