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26日 · 應納稅額為全年該繳的稅非最終稅額但有些所得如薪資會預扣繳稅款需再扣除已扣繳稅額才是真正需繳的稅額若數字為負數則代表可退稅但需先申報完成才能退稅。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財政部 臉書粉絲專頁) 誰可以列報「扶養親屬」? 1.直系尊親屬:已滿60歲可直接列報,未滿60歲須無謀生能力。 2.子女:未滿20歲可直接列報,已滿20歲須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 3.同胞兄弟姊妹:未滿20歲可直接列報,已滿20歲須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 4.其他親屬或家屬:未滿20歲,同居一家永久共同生活且具家長家屬關係,互負扶養義務且確實有扶養事實;已滿20歲除須符合上述條件外,還須符合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 手機報稅3.0 新增三大功能.

  2. 根據勞保局統計勞工退休金自提比率不到15%且薪資級距愈高者自提比率愈高顯示許多人選擇不提撥的原因可能是擔心可支配所得因而降低但就長遠來看勞退自提除了有強迫儲蓄保證收益的優點外還具有多重節稅的效果首先勞退自提的部分不計入所得也就是說每年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勞退自提的金額將自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 舉例而言,月薪5萬元、年薪60萬元 (排除免稅額、扣除額、其他所得來源等變數)的勞工適用5%的所得稅率,若選擇自提6%,每年自提的3萬6000元不計入所得,可節稅1800元 (36000*5%),且月薪愈高者,節稅效果愈為明顯。 尤其是「個人綜合所得總額」剛好超越課稅級距的人,節稅將更為有感。

  3. 根據勞保局統計截至2024年2月勞工退休金總提繳人數達751萬人其中勞工自行提繳人數108萬人占整體提繳人數14%從各薪資級距的自提比率可以發現11萬元以上的最高級距自提率達5成居冠其次為8萬7601元至11萬100元級距自提率35%7萬

  4. 2023年11月9日 · 要注意的是,納稅義務人一定要記得,在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當日起的一年內,將相當於扣除金額的財產實際交付給生存配偶,才不會被要求補稅。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1 條第2 項亦有規定,「納稅義務人未於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日起一年內,給付該請求權金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者,稽徵機關應於前述期間屆滿之翌日起五年內,就未給付部分追繳應納稅賦」。 至於交付後,生存配偶可再利用合法方式或分年贈與,降低未來過世後課稅遺產總額,這樣才能達到最大的節稅效果。 以下舉例:

  5. 2024年1月10日 · 根據所得稅法第14條規定年終獎金屬於職務工作獲得的薪資因此需要依照規定繳稅但要注意的是財政部官網公布如果年終獎金超過86,001元公司要預先按全數金額扣繳5%稅款若未超過86,001元則在5月報稅時將獎金列入年度所得總額裡

  6. 2024年1月9日 · 1. 年滿60歲、工作年資未滿15年勞工,只能請領一次退休金. 2. 年滿60歲、工作年資滿15年以上勞工,可以選擇請領月退休金或一次退休金. 3. 未滿60歲、但喪失工作能力者,得提前請領勞工退休金. 4. 若在請領退休金前死亡,遺屬、遺囑指定請領人,亦可請領一次退休金. 勞工要注意的是,在尚未請領新制勞退時,仍可持續參與新制勞退基金運用的收益分配,基金盈虧也會持續影響個人帳戶的投資績效,若退休時恰巧遇到資本市場處於相對低點,也可以選擇先不要請領勞退,等待市場回升時有更好的請領時機。 勞退帳戶有保證收益 絕對不破產. 另一個勞退和勞保最大的不同點,由於勞保為共同帳戶,隨著少子化、勞動人口下降收入日益減少,人口老化導致支出增加,人口結構改變讓勞保入不敷出,過幾年後將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7. 2023年1月19日 · 台灣針對減重手術的給付條件為年齡介於2065歲BMI大於37.5或BMI大於32.5且有肥胖併發症者。 但美國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暨代謝外科醫學會(IFSO)聯合發表「國際代謝減重手術適應症指引」,取代了30年前的美國健康衛生研究院(NHI)發布的舊標準。 其內容包括:亞洲標準BMI大於30者,建議執行減重手術;BMI介於27.5~29.9、且有肥胖併發症者,可考慮執行減重手術;青少年、老年族群,經慎選評估後,也可考慮執行減重手術。 2022年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共同發表肥胖治療建議的「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