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3日 · 何景明诗作. 鲥鱼.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鲱科鲥属动物. 鲥鱼(4) 鲥(shí )鱼(学名:Tenualosa reevesii), [1] 别称为迟鱼、时鱼、鲥等,是 鲱科鲥属动物 。 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鲥鱼体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 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 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沿海等,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 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 ,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 [2]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食。 ” [3] 鲥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展开. 目. 录. 1 物种起源.

  2. 2023年5月18日 · 汉语汉字. 鳜.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鮨科辐鳍鱼纲动物. 鳜(3) 鳜(拉丁学名: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别名鳜(guì)鱼、姜母鱼、桂花鱼等, 是鮨(yì)科 鳜属 动物 。 [1]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2]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无危(LC)动物 。 [3] 鳜体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头较大,口端位, 上颌骨 向后延伸可达眼后缘下方,下颌向前突出,有 犬齿 ,体被细小圆鳞, 胸鳍 形圆, 尾鳍 形圆,体色黄而沾绿, 腹鳍 灰白,尾鳍游离缘黑褐色。 [4] 分布于中国各河湖中 ,南到 海南岛 ,北到 黑龙江 , 是一种上等食用鱼类 。

  3. 2023年5月10日 · [1] 鲎形似螃蟹,身体分成头胸与腹部;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无触角,头胸部的第一对附肢成螯状;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 世界上现存的鲎为两亚科三属四种,原产地: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广东、中国台湾、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 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鲎类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 [2] 鲎被列入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在中国,中国鲎与南方鲎为省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级别。 圆尾鲎为省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级别。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展开. 目. 录.

  4. 2023年8月3日 · 蛞蝓(kuò yú)(拉丁学名: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别名鼻涕虫、蜒蚰(yányóu),异鳃总目蛞蝓科动物。[1] 蛞蝓软体动物,外形像去壳的蜗牛,表面多黏液,头上有长短触角各一对,眼长在长触角上,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雌雄同体。

  5. 2023年8月3日 · 生长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后,体长还在持续增加,最大个体长达2米,重可达60公斤。. 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3.5公斤。. 鳡鱼生长速度快,个体大。. 如果摄食正常,一龄个体体重在1.0~1.5千克之间,两龄个体3.5~5.5㎏,三龄个体7.5~11.0㎏,四龄个体可达15.0~20.0㎏。. 性 ...

  6. 2023年8月3日 · 鲐鱼(拉丁学名:Scomber japonicus)即 白腹鲭 ,别名 日本鲭 , 鲭科鲭属鱼类 。 白腹鲭体纺锤形,稍侧扁,背缘和腹缘浅弧形,尾柄细短,头中大,眼中大,口大,上下颌等长,上下颌各具细齿一列。 其鳃耙正常,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腹部银白而微带黄色。 冬季时,会群体栖息于较深水域,且活动力会降至最低。 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大西洋地中海沿岸,最北达北美阿拉斯加湾,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为近沿海中上层的回游鱼类,好群游,幼鱼时,常与其他种的鲭科鱼类或鲱科小沙丁鱼类形成群体。 鲐鱼为重要食用鱼,以油煎或烧烤皆宜。 全世界之年产量可达50万公吨。 一般以围网、流刺网或定置网等捕获。 在日本已有商业化的养殖。 一般被冷冻、烟燻、盐渍或制成罐头等方式贩售。 [1]

  7. 2022年6月8日 · 1 基本介绍. 编辑. 螠蛏的肉很好吃,并且价格也很便宜,所以是一种大众化的海产食品。 [1] 在我国沿海,尤其是浙江和福建两省,都用人工方法养殖它。 因为是在软泥滩上生活,所以螠蛏的两个贝壳很薄也很脆。 贝壳是由身体表面的肉质膜——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贝壳的形状近乎长方形,表面常生长一层浅绿色的薄皮。 刚打捞的螠蛏 螠蛏的两个水管很发达,它完全靠着这两个水管与滩面上的海水保持联系,从入水管吸进食物和新鲜海水,从排水管排出废物和污水。 螠蛏在软泥滩上挖穴生活,潜伏的深度随季节而不同:夏季温暖,潜伏较浅;冬季寒冷,潜伏较深。 平时潜伏的深度大约为体长的5倍~6倍,最深可以达到40厘米,约为体长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