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蕉農絕大部分是「老農」,平均年齡約70,若推算他們當初投入農業應該是15到20,那是1960年代。 當時的農業是「生產導向」,只要「有生產有產量就有錢賺」。 這個觀念深植在這些蕉農的意識中。 去年香蕉價格好,自由市場自然導引他們走向種植香蕉,當時又有誰能準確預測今年會產銷失衡與價格下跌? 更何況政府也沒有強制力可以去執行計畫產銷。 農業「靠天吃飯」,受天候影響大,全世界的農產品同樣都有產銷失衡的問題,只是幅度大小的差別。 臺灣位於亞熱帶,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更大。 加上近來全球氣候暖化異常,臺灣去年沒有颱風,加上春雨豐沛,夏季蔬果樣樣盛產,才導致問題變得更嚴重。 降低產銷失衡,從消費端、平台端與生產端著手.

  2. 農傳媒. 20170717. facebook. 每逢夏季受限市場上各種水果大出以及外銷日本的市場胃納量減少國內香蕉產地價格也陷入低迷。 農政單位除積極促銷,也有蕉農自立自強開發香蕉產品多元應用,力抗「夏蕉低迷」的困境。 高雄旗山第三代蕉農出身、曾為棒球好手的年輕型農郭泰呈,運用食品科技,除了開發出可延長飽足感而有助控制體重的青香蕉抗性澱粉,還開發出非油炸的香蕉片零嘴,不但保留臺灣香蕉獨特風味,更將香蕉從初級農產品提升為機能性保健食品。 蕉農之子強棒出擊,希望突破產業蕉金蕉土的僵局,從品質、加工與行銷三方面努力,在臺灣香蕉產業擊出勝利全壘打。 香蕉屬熱帶水果,最適合生長溫度為攝氏25~30度,降雨量為1,500~2,000公釐。

  3. 農傳媒. 20180915. 文/郭琇真 攝影/謝佩穎 繪圖/邱柏綱. 不只人有機會罹癌,超市常見的香蕉,也容易得到素有癌症稱號的「黃葉病」。 黃葉病無藥可醫,1970到1980年代全盛時期,臺灣每10根香蕉最高有7根會罹患此病,嚴重衝擊蕉農收益,也影響到臺蕉銷日的貨源穩定,當年臺蕉種植面積一度從5萬公頃跌至9千公頃。 黃葉病洗牌國際香蕉貿易史,51年前臺灣出現首例. 7月盛夏,驅車來到臺灣香蕉主要產區屏東縣和高雄市,會發現整片綠油油的蕉園裡,卻有幾棵香蕉樹葉部泛黃,有的葉柄已軟化、下垂,嚴重甚至出現整株枯萎的現象,這就是俗稱的香蕉癌症「黃葉病」。 香蕉各感染期都有可能罹患黃葉病,如果抽穗前感染未致死亡,果實會變得短小、果型呈歪斜。

  4. 2024年4月7日 · 農金署說明香蕉收入保險的保單內容於各分區均有3種收入保障額度可選擇每公頃最高為80萬元後續會持續試辦高屏地區春夏蕉方案價格採2月至9月高屏地區青蕉產地平均價格),並新增開放同一縣市得跨鄉鎮投保便利農民投保另賡續補助50保險費及針對投保香蕉田區具產銷履歷有機驗證或同一要保人總投保面積達3公頃以上之蕉農提高保險費補助比率至60%,部分縣市政府也有加碼補助減輕農民負擔。 農金署提到,近年已經陸續放寬投保資格,簡化投保措施,包括修正放寬「混種、間作不得投保」規定,蕉農種植密度符合當地慣行栽培常態(平地種植株數8成、山坡地7成以上)即可,並免除實耕者投保所需檢附的租約等佐證文件,僅需明確填寫地號、地段及投保面積等即完成投保;此外,更建置投保資訊系統,加速投保理賠作業進行。

    • 蕉界哈根達斯因它絕跡 香蕉黃葉病至今仍是大敵
    • 其實是「草」而非「樹」 品種繁雜的香蕉家族
    • Dna異源特性易追溯 已應用在育種研究
    • 我們怎麼了解香蕉dna?
    • 為香蕉進行親子鑑定的結果
    • 遺傳多樣性不宜窄化 多元栽植利於避免瘟疫

    在1950年前,人們食用的香蕉是一種稱為大麥克的品種(Gros Michel,美國人常稱為Big Mike),此品種香蕉深受美國人喜愛,是1950年代前進口美國的主要香蕉栽培品種。 大麥克香蕉又大又甜且容易進行催熟處理,市場上戲稱大麥克香蕉等同於冰淇淋界的哈根達斯(Hägen-Dazs),而我們現在食用的香蕉則是夜市販賣的廉價冰淇淋。然而上世紀爆發的古巴專化型香蕉鐮刀菌黃葉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或稱香蕉枯萎病、香蕉巴拿馬病),導致大麥克品種絕跡於全球市場;我們現在食用的香蕉是一種較能對抗鐮刀菌的品種,稱為卡文迪許(Cavendish)香蕉。 卡文迪許香蕉名稱的由來有個有趣的故事。在失去大麥克香蕉後,人們不斷地在世界各地找尋抗病又美味的替代品種,終...

    香蕉泛指芭蕉屬(Musa)植物,與象腿蕉屬(Ensete)及地湧金蓮屬(Musella)組成芭蕉科(Musaceae),是單子葉植物中的一小分類群,所以香蕉其實是「草」(沒有木質化的樹幹)而不是「樹」。芭蕉屬由約70多種野生香蕉組成,它們具觀賞、工藝、及糧食等價值(圖一)。 野生香蕉果實內含種子(見圖一之G),雜交頻繁,育種專家將其歸類為4種常見的基因型,分別為A型來自野生的尖蕉、B型來自拔蕉(Musa balbisiana)、T型來自馬尼拉麻蕉(Musa textilis)、以及S型來自裂果蕉(Musa schizocarpa;種名源自它的果皮在成熟時開裂暴露出種子)。

    所幸香蕉擁有細胞質DNA異源特性。在植物細胞內,我們稱細胞核以外的物質為細胞質,而細胞質內含兩種胞器: 粒線體及由質體(Plastid)所特化的葉綠體(圖二)。在細胞內除了細胞核攜帶DNA遺傳物質外,粒線體和葉綠體也持有自己的基因體,我們將粒線體及葉綠體的DNA稱為細胞質DNA。 在自然界中,多數陸生植物的細胞質DNA為母系遺傳,也就是它們的粒線體及葉綠體皆遺傳自母親,所以稱為細胞質DNA同源特性;但是有極少部分的植物,例如:某些針葉樹、黃瓜、甜瓜,其細胞質DNA為異源性,也就是它們的粒線體及葉綠體遺傳自不同的親本。 香蕉的細胞質DNA的異源特性在1994年被證實,其粒線體遺傳自父親,葉綠體則來自母親,此種異源遺傳現象提供育種專家追溯香蕉雜交史的研究途徑。此後,大量且複雜的專一性PCR引子被...

    在後基因體時代(Postgenomic era),人們已無法滿足少數DNA片段所提供的遺傳訊息,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的進展,以全基因體資料進行研究成為共識。 全基因體不僅提供完整且不偏頗的資料,其豐富的遺傳訊息亦可強化統計運算的樣本可靠性。然而生物的核基因體多樣且複雜,組裝核基因體序列與後續的分析需要龐大的電腦運算及人工判讀,且食用香蕉多為多倍體品種,增加核基因體組裝的困難度。因此,我們研究室把目標鎖定在粒線體及葉綠體上。 如上所述,此兩種胞器持有自己的基因體,且它們的基因體具有多拷貝特性(也就是:一個胞器內有相同的幾份基因體)。植物胞器基因體拷貝數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及不同組織部位,呈現極大的差異。一般而言,發育中的組織含有豐富的胞器DNA,而成熟部位則含量稀少。提高目標DNA的含量有利後續的組...

    我們以粒線體及葉綠體基因體的編碼區域建構親緣演化樹(參見圖三),結果顯示象腿蕉屬與地湧金蓮屬為姊妹群關係,與芭蕉屬關係較疏遠。 芭蕉屬內可再細分成兩組分支群(Clade),雜交育種常使用的尖蕉與拔蕉,被歸類在分支群Ⅰ(圖三Clade Ⅰ),而常被誤認為拔蕉的馬尼拉麻蕉則被劃分在分支群Ⅱ(圖三Clade Ⅱ)。令人驚訝的是,粒線體演化樹表明,臺灣芭蕉與拔蕉的雜交品種 Musa × formobisiana 與拔蕉的親緣關係最為相近,但葉綠體演化樹卻支持此雜交品種是臺灣芭蕉的最近似親緣物種。 這個不一致的結果,反映出香蕉細胞質DNA的異源特性(父系遺傳的粒線體及母系遺傳的葉綠體),也符合Musa × formobisiana 的育種史。以此方法我們亦可推論千層蕉(Musa × chiliocar...

    尖蕉的栽培種多在近百年內被建立,母系遺傳的葉綠體在短時間內累積的DNA突變不足以區分尖蕉與其他種香蕉,而父系遺傳具有快速累積DNA突變的特性,我們的研究成果揭露父系遺傳的粒線體基因體是研究香蕉親緣關係的利器。未來若能收集芭蕉屬內所有70多種香蕉的DNA,以基因體淺層定序組裝粒線體基因體,有效釐清各種香蕉的親緣關係,將可加速香蕉雜交育種工程的進展。 大麥克香蕉的事件體現了維持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重要。人們為了追求高效益,有目標性地窄化香蕉的遺傳多樣性,只栽種單一品種/系香蕉,一旦發生瘟疫,整個產業將面臨崩潰的命運。 為了讓後代子孫可享用甜美的香蕉,策略性的選擇各地品種雜交育種是擴大香蕉遺傳多樣性的可行方法。政府與企業應鼓勵蕉農經營非單一品種栽植,提供市場多樣性的香蕉。而我們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可作...

  5. facebook. line. twitter. 文/ 郭琇真 攝影/ 謝佩穎. 香蕉絕症黃葉病在臺落地生根50多年臺灣從事香蕉研究的領頭羊台灣香蕉研究所屢創世界先例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和多項香蕉抗病品種揚名國際專業蕉農們則練就一番改造土壤與病共存的種植技術據統計目前全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平均約降到15%。 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延緩擴散速度,抗病品種降低感染風險. 香蕉因為採無性繁殖,其球莖會長出許多吸芽,過去農民多半會將吸芽苗挖出,再行種植。 台灣香蕉研究所發現,若蕉農自感染黃葉病的蕉園挖吸芽苗再種,會讓病原菌傳播得更快,如果是種在新農田,有極大機率也跟著遭殃,於是他們在1983年創世界首例,研發出「組織培養蕉苗」。

  6. 鄉間小路. 20180517.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顏之群 攝影/ 陳馨遠. 問起香蕉花茶的來由,王繼維淡淡地說:「以前蕉農就是喝這個的。 」原來看似新奇的香蕉花茶,其實是代代蕉農的日常飲品。 只是時過境遷,曾經的「香蕉王國」盛景不再,「蕉城」旗山的各種香蕉文化,還等著重新被尋回。 王繼維是旗山「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的團長,「台青蕉」意思是「台灣青年愛香蕉」。 才30多歲卻被稱作「老王」的他,在7年前回到家鄉旗山,原本想要投入開發香蕉相關食品,但因為香蕉來源不穩定,便決定開始自種香蕉。 王繼維和他身上沾滿褐色 香蕉汁液的T恤。 旗山種植香蕉的歷史已有百年,1930年代和1960年代,是旗山香蕉最輝煌的時代,由於當地的粉砂土適合香蕉生長,種出來的香蕉香氣、口感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