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9日 ·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作於675年,是古今傳誦的駢文名篇。 文章將事、景、情融於一體,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複雜感情。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二難並。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2. 2019年7月8日 · 公開日: 2019-07-08. 周易「近取諸身」,以八卦與人的形體相通應。. 人體是個大八卦結構說卦傳所雲:「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良為手兌為口」。. 張介賓在醫易義中說:「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尊居上 ...

  3. 2018年6月26日 · | PTT新聞. 十分鐘看易經,只需要看三遍,也許就會算卦了! 公開日: 2018-06-26. 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 易學是古人在觀察天文、天氣等自然現象中,發現的一整套認識、分析和處理事物的規律和方法。 早期,有關易學的經典有《連山》、《歸藏》、《周易》,人稱三易,後來由於《連山》和《歸藏》的失散,僅《周易》得以完整流傳下來,但是,易學的範圍是包括對「三易」的研究。 (前面知識僅做了解,別急後面有乾貨,精彩) 易學在經歷了漫長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學派,易學史家把他們大致劃分為 蓋天派、佔噬派、訓詁派、義理派、圖書派、匯通派、象數派等7大家 。 派別雖多,然而,都是基於易學的象、數、理這三大基礎進行闡述和研究的。 蓋天派 ——是古天文學的一個派別,是易學的起源。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8年9月3日 · 《道德經白話解說》是江12歲時所著。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他對道德經義理的理解 遠勝同時代的成人學者 。 而他的翻譯, 文筆精煉、語言精準,白話文通俗易懂 ,至今都是人們學習《道德經》的必備參考。 《道德經》,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即使在民族暫處落後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這樣高的智慧,我們就不會自卑;即使身處谷底,只要憑著書中思想,我們也終究會東山再起。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

  6. 2019年1月10日 · 公開日: 2019-01-10. 佛陀成佛後,示現受到過幾個前世果報:金槍一刺、馬麥三月、頭痛三日。. 這是在教化眾生,告訴眾生因果可畏。. 成了佛,不能說就沒有果報,過去造的惡沒有報,成了佛惡報也現前。. 雖然現前,他知道這是還債,一筆勾消,非常快樂接受 ...

  7. 2019年7月4日 · 還從心身關係出發 闡述了思想品德與人體健康和壽命之間的關係。 孔子把調整精神情感,倡導道德規範,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其養生的基本思想與人們的道德實踐,生活行為等緊緊相連。 1.. 提出 「仁者壽」的理論,作為其養生理論的核心。 漢代董仲舒解釋為:仁者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後世則把「仁者壽」作為長壽的代名詞。 倡導溫、良、恭、儉、讓的處世的態度。 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君子坦蕩蕩」,「君子不憂不懼」;對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做到處變不驚,榮辱不變,使情緒始終處在正常的穩定狀態之中。 2 .精神豁達,情緒樂觀。 要求人們要有坦蕩豁達的胸懷,恬淡虛無,對世間萬物抱有樂觀的態度,把樂作為養生的宗旨之一,始終保持寧靜、愉悅的涵養德性。

  8. 2018年12月31日 · 關於回向在華嚴經上有詳細的分析解釋,總共有四種意義。 (一)回因向果 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種於田土中是因,將來成長為稻穀是果,念佛修行的,念佛就是因,是希望命終以後有個好結果,不再輪回六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