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19日 · 衛福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時表示,問卷及會談結果顯示6個月內盛行率達28.7%,意即 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最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出現自殺意念的比例也很高。

  2. 2015年8月31日 · 教育資源及津貼是主因偏鄉和離島地區教育資源不足欠缺津貼補助等誘因服務期限過短都是造成候鳥教師成為偏遠地區學校長年揮之不去的夢魘的主要原因。 離島地區,最需要的就是老師. 台灣本島的孩子放學後通常會去安親班或補習班,除了學校出的功課,補習班往往還會出回家作業,孩子就在這樣反覆的練習中,逐漸累積起課業知識。 但離島的孩子,並非不能理解上課內容,他們缺少的是反覆的複習,以及練習的量不夠,再加上蘭嶼的好山好水與悠閒氣氛,整個社區的氛圍,讓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我要拼命! 其實,這樣的離島地區,最需要的就是老師。 面對老師的來來去去,孩子們會想說老師為什麼要走? 是不是我們不夠好? 但離島教師卻因為教育資源及待遇問題,而離開了這一片需要老師的土地、離開了最需要老師的孩子。

    •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
    • 少子化問題影響層面眾多
    • 少子化將帶來勞動力短缺
    • 少子化問題涉及層面眾多,須由行政院主導成立跨部會小組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報告,2000 年到 2005 年的全球生育率為 2.69 人(指 15 歲到 49 歲的育齡婦女,在無死亡情況下,一生所生的嬰兒數)。 但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的生育率卻在 1998 年就跌破 1.5 人,2019 年則降到 1.05 人,顯見台灣少子化問題已存在 20 年。內政部日前公布 2020 年台灣人口統計,1 至 12 月出生人數為 16 萬 5249 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 17 萬 3156 人,超過出生人數,造成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 。

    法制局指出,少子化是系統性的問題,影響層面眾多: 1. 教育層面。學校班級數減少、教師超額、私校倒閉。 2. 勞動力層面。就業人力萎縮、勞動力高齡化,預期經濟規模的人力結構與需求無法滿足。 3. 財政層面。由於少子化造成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年金與健保的虧損將越來越大,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削減國家競爭力。

    有關勞動力層面,法制局另發表一篇有關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的報告;其中指出,早在 2015 年,全國工業總會發布白皮書時,就指出台灣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困境;5 年過後,由於少子化,缺工跟缺人才更是緊迫。 法制局指出,台灣人口問題為國安危機,人口結構老化、出生率低迷,將導致青壯年人口扶養負擔日益沉重,對社會生產力造成衝擊。長遠來看,產業缺工、消費力降低、政府稅收減少、勞健保財務等問題也恐成為經濟隱憂 。 法制局針對勞動力短缺提出 5 建議: 1. 解決青年低薪問題。 當青年勞工薪水無法負擔生活,婚育意願就會降低,相關主管機關應積極加速產業升級轉型、教育與勞動市場接軌、建立友善職場環境、提高企業家加薪誘因,解決青年貧窮與高失業率雙重困境。 2. 將智慧科技優先導入缺工產業。 ...

    台灣過去對少子化問題的解方,是由各機關提出策略,缺乏整合性的規劃及監督機制。譬如父母工時低薪是勞動部權責、幼童教育學費屬教育部權責、房貸青年住宅則是內政部權責、稅賦優惠更是財政部的權責等。法制局因此建議,行政院應成立跨部會之少子化政策小組,系統性規劃台灣的少子化政策,並督導各機關執行,以提升成效。

  3. 2021年11月16日 · 根據教育部每 4 年更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課外補習費持續攀高,從 國小 、 國中 到 高中生 每人平均年繳補習費都超過5萬元(含才藝、學科、國小安親班)。 但補習熱不只在台灣,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敏雄研究員接受「研之有物」專訪指出,課後補習可說是另類的全球化現象。 他蒐集世界各國的數據,進行跨國性比較研究,驗證哪一類型的孩子更可能參加課後的學科補習。 子女學習差,高社經家庭更有能力補救. 一早出門早自習,放學後繼續在補習班、家教課奮鬥,這是不少台灣學生的青春回憶。 儘管經歷多次教育改革,為何在國高中的教育系統,「補習」始終不曾消失? 黃敏雄引入社會學的「彌補優勢」理論(compensatory advantage)來解釋。 我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負面事件而受到負面影響。

  4. 2021年1月15日 · 台灣去年(2020)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專家指出,今年恐面臨 16 萬新生兒保衛戰,要延緩人口老化,更該回頭關注結婚率下降的原因,除了發補貼,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感受政策的穩定性,例如穩定、優質的公托環境。

  5. 2021年4月26日 · 【為了孩子,總把自己擺最後?】心理學家:只要你犧牲了自己,就無法創造出幸福快樂的家庭 VO 精選好書 2021-04-26 Share 《VO》導讀: 當了母親後,周旋於職場與家庭間,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心力? 心理學家 松村亞里認為,其實過度的 ...

  6. 2017年2月7日 · 1. 要求小孩固定做家事. Ted Talk 的講者、史丹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How to Raise an Adult》一書作者 Julie Lythcott-Haims 表示小孩子若從小開始做家事長大後比較容易成為有團隊合作能力的人也會比較有同理心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家事與零用錢要分開來談! 心理學家發現,額外獎勵事實上會降低小孩做家事的動機。 預期的獎勵會讓小孩花較少時間與精力去做,而驚喜的獎勵、或是不給獎勵,則會讓小孩保持很高的動機去做。 2. 對小孩有高期望. 對小孩有合理的高期望能夠讓小孩往成功道路邁進。 成功的父母會設定一個合理的高桿子,讓小孩努力伸直身體去碰觸,但又不是過高、超出能力範圍的。

  1. 相關搜尋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