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據說寒食節的由來,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避開內亂,歷盡艱辛。 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隨從介之推於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寒食節是古代的重要節日,古代在這1天禁火、不生火煮食,只能吃原先準備好的食物,由於這些食物已經冷掉了,因此稱為「寒食」。
      www.matsu-news.gov.tw/news/article/149481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寒食節 ,亦稱 禁火節 、 禁菸節 、 冷節 、 百五節 ,通常是 冬至 後第105日 [1] ,與 清明節 日期相近,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 清初 湯若望 《 時憲曆 》訂定後清明與冬至之間的間隔縮短為了維持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的風俗民間將寒食節定在 ...

  3. 2018年3月25日 ·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

  4. 2024年3月28日 · 寒食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忠臣介之推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所以在寒食節這天民眾被禁止用火食物也只能吃冷食或是提前準備好的食物。 在當時常見的冷食有:寒食粥、涼麵、涼糕、涼粉等,多以五穀雜糧炒熟後製作而成。 寒食節的習俗(3)祭祖掃墓. 祭祖掃墓也是寒食節的習俗之一,在南北朝至唐朝前期被視作「野祭」,但到了唐代就成為官方認同的禮節之一,也成為民間常見的習俗活動。 在寒食節掃墓這天,整個家族會一同前往祖先的墓地,進行祭拜、加土、掛紙錢等活動。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寒食節. 別稱 :禁菸節、冷節. 節日時間 : 清明節 前一或二日. 流行地區 :我國北方中原及附近地區. 節日起源 :改火舊習,冷食. 節日活動 :禁火、 祭掃 、 蹴鞠 等. 節日飲食 :冷食. 古代最長節期 :105天. 歷史溯源. 節日由來. 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 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誌著新耕作期的開始。 關於 改火 的記載,先秦文獻中就有了。 《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這裡,宰予將農作物生長周期與改火時間相聯繫。 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 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

  6. 2023年4月3日 · 傳説.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起源於古代農耕社會。 其由來與演變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介子推」的故事! 1. 前身是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身是寒食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忠誠救主而被流放至野外,他的好友重耳(後來成為晉景公)為尋找他,給他送餐。 一次,重耳送飯時,不慎將飯濕了,介子推因此得知有人在尋找自己,便在魚腹中寫下「勿為逆臣,願脫獨立」交給重耳。 後來,介子推被察覺,逃亡途中因窮途末路而自盡。 為了悼念忠臣介子推,重耳下令禁火三天,百姓只能吃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起源。 2.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結合.

  7.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5]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 掃墓 、郊游、 斗鸡子 、荡 秋千 、打毯、牵钩(拔河)等。 演變 [ 编辑] 寒食在 曹操 當政时期一度受到禁止,违规者会受到处罚。 曹操說, 伍子胥 自溺身亡,吳國人也沒有游泳渡江作為紀念,豈有晋國人為介之推而不喫熟食的道理? 北方嚴寒,老人與幼童因不喫熟食,可能會生病 [6] 。

  8. 歷史溯源. 遠古.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 祭祀 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春秋.

  1. 相關搜尋

    清明節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