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看惡鄰議題文章上商業周刊不斷更新提供您最新惡鄰深度報導分析時事新聞針對時下熱門議題分析對於經濟財經等各方面的影響全解讀

  2. 2022年3月16日 · 而生活上最常見的惡鄰居除了亂堆疊雜物之外製造噪音及濫用公設也備受詬病專家指出遇到惡鄰居首先自然要先向管委會反映再不行就得找工務局環保局處理或是對簿公堂尋求民事解決若惡劣行為情節重大更可動用區權會的惡鄰 ...

    • 理直氣和的直球對決
    • 詳細完整的解釋說明
    • 觸動吃瓜群眾的同理心
    • 善用個人累積的形象紅利
    • 隋棠的危機處理,有做好嗎?

    隋棠的臉書文,從頭到尾都採取「直球對決」的態度。她正面面對鄰居指控的每一點,沒有閃躲、顧左右而言他,所以從文字中,讀者可以感受到隋棠面對這件事的坦然。 通篇文字,都如同她在文章開頭寫的「今天的新聞出來,我們很平靜」,行文的態度、語氣都非常平和。不同於一般人面對這類狀況,出面說明時可能會出現急於辯解、澄清、委屈吶喊等態度。隋棠的說明文,顯得她沉穩自信,但又不咄咄逼人,「理直」而不「氣壯」。

    面對危機,光是「理直氣和」、「態度懇切」是不夠的,外界還是要從當事人的說明有沒有「料」,去檢視孰是孰非。隋棠的說明非常細膩、清楚也合乎邏輯,所有細節幾乎都有完整交代,這是最能說服人的部分。 特別是像「樓下鄰居太太要求什麼我們就盡力做,所以我們樹砍了,家中的地板加上海綿也已是將近30公分厚」、「鄰居找警察來敲門的時候,我們一家去花蓮過年了,家裡根本沒人」這樣的段落,凸顯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的具體動作,與做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無力感,更呈現「鄰居的指控是子虛烏有、有其荒謬性」。這些都是增添說服力的表達方法。

    隋棠在說明事件的文章中寫到,「我樓下鄰居有一點特別。⋯⋯樓下鄰居曾因為覺得樓上吵,就帶著榔頭上樓罵當時獨自在家的母子」,以及「樓下鄰居太太會在正常生活時間來按門鈴,希望小孩安靜,如果我們開門,沒有一次是好好開口,都是直接大聲歇斯底里的對家裡的大人和小孩抱怨」。 這些其實都是「很有畫面」、「有既視感」的文字,讀者在看的時候,很容易想起自己遇到的類似場景,而感同深受。 再加上「我們對於樓下鄰居太太是屬於對聲音比較敏感的人⋯⋯替他感到難過,所以對提出的不管是合理或是不合理的要求,我們都盡力去完成,⋯⋯因為我們有自知之明,知道要把3個小孩控制到沒有聲音是有困難的,但面對無止盡的要求真的也感到疲憊」、「盡力達到這些要求都是小事,最難的是,這些要求沒有終點」,這些訴諸心情的字眼,同樣很能觸動讀者,特別是...

    「其實無論認同或不認同,對於家務事佔用社會新聞資源,我們都要在此誠摯的致上十二萬分歉意。」隋棠在臉書說明文上採取謙虛的姿態,她也多次在文中強調,「這些我們有監視器錄影為證」;儘管她沒有真正把證據拿出來,但從網友反應就可以看到,大家認為她「都已經走法律途徑,敢這樣寫,應該就是有掌握證據」。 再加上隋棠過去形象不差,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個人過去累積的形象紅利,還是有些幫助。同時,隋棠在最後也表明,「很遺憾每個人對於噪音的認知不同,但目前也就只能交由法律解決,因此我們也將不再對此事做出回應。」這顯示,她無意繼續使用公眾資源來處理這件事情,應對進退都算得宜。 至此,只要對方(鄰居)拿不出更致命的佐證,去證明隋棠的說法不實,基本上,隋棠的形象危機就已經算是化解大部分了。

    對隋棠來說,被鄰居爆料指控為惡鄰的這件事,無疑是一次個人品牌的形象危機。從危機處理的專業角度檢視,隋棠選擇在社群媒體發文說明、澄清,且強調只說明一次,後續不再多說,這樣的表達都是好的,唯一可以檢討的地方,是「隔10小時才對外回應會不會太慢?」 老實說,先被罵一整天再瞬間翻轉,看起來很有戲劇性,但這其實是風險很高的做法。現代危機處理的觀念講求「快狠準」,通常我們會建議危機發生後,當事人能盡快回應就盡快,不要讓錯誤的事情一直在輿論中以訛傳訛,這是比較安全的處理方式。 不過對隋棠來說,形象危機只是暫時止血,鄰居仍然持續回擊,後續的處理與雙方關係如何維繫,還有得傷腦筋呢!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3. 2014年11月20日 · 比較好的惡鄰可能只是生活習慣不同譬如說喜歡在凌晨兩點拖地搬家具更惡劣的則是把公共區域當作他家的乃至於霸占停車位亂丟垃圾等等…… 不過,像惡鄰這種「嫌惡設施」,要怎麼預防呢?總不能在買房前一一問鄰居「請問你是不是惡 ...

  4. 2013年5月22日 · 連人名都可以拿來罵人,而被認為是公然侮辱. 例如罵人說「跟許純美有什麼不同」,「比宋楚瑜還奸」,皆被認為是公然侮辱而起訴,說「狐狸精、賤女人、比高金素梅更可怕」、「人渣、嘴賤…..大家說妳超像如花!. 」等等,也曾被法院認為是構成 公然侮辱 ...

  5. 2023年2月15日 · 先是台北市政府對外介紹新任副發言人,新聞稿替年僅30歲、媒體實務經驗不超過10年的年輕主管,冠上「資深媒體人」稱號。 訊息一出,讓新聞界譁然,無數年資20、30年的媒體人跳出來,或揶揄,或嘲諷,或感嘆。 這位副發言人還沒開始發言,就已經先要幫自己處理危機。 接著知名作家黃大米在臉書發文說,跟朋友聚餐火鍋吃不完,於是她加入新的火鍋料、重新煮滾,打包送去給遊民,並說「等到他起床看到這麼豐盛的食物時,一定會覺得是上帝給他的禮物」。 黃大米這樣的描述被罵翻,網友批評她把吃剩的食物給遊民,不衛生又涉及歧視,自大又做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位名人吳淡如,在臉書秀出一張經由AI繪圖網站生成的圖像,描述這是她的第一張「電腦繪圖」作品,引發議論。

  6. 2019年2月21日 · 馬斯洛在1943發表了一篇標題為「人類動機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的論文,結果大家以為他提出了這樣的理論:人類會先滿足最重要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就是果腹與棲身;當這些需求獲得滿足後,人類就會追求人身安全與生活安定,之後會努力追求愛與歸屬感;等到實現了前述的需求後,人們會設法滿足自尊的需求;最後則是追求自我實現,也就是全力發揮自己的潛能。 雖然大家都把這套架構嚴謹的理論,當作馬斯洛的主張,但嚴格說來他實在不應居功。 許多人以為他說了那些話,其實是誤會一場。 他真正談到的,其實是價值觀與個人欲望以及其他因素,在建立動機與基本需求上所扮演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這一套闡述人性與行為的理論,為什麼能幫助你理解別人的提問動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