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6日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三級警戒宅在家糖尿病患得注意飲食控制還不夠不增加運動量血糖容易失控!. 門診就有一名50多歲男性罹患糖尿病約6年多之前1年間血糖都控制在目標值沒想到疫情升溫之後原本空腹血糖80到130 mg/dl ...

  2. 2020年12月25日 · A︰可以吃沒有熱量的食物:水、檸檬水、氣泡水、無糖茶、黑咖啡、無糖口香糖(不可用代糖)。 但要特別注意,零卡可樂雖然不會讓血糖上升,但是其中的甜味卻會讓許多民眾無法脫離對糖的依賴,反而不自覺吃的更多、更甜,對體重跟血糖來說都不是好事,建議還是盡量避免。 Q︰斷食時,可以吃藥或保健品嗎? A︰需先確認藥物及保健品的本身是否需隨餐吃(比如有些脂溶性保健品就不適合斷食時吃),若不用則隨時都可以服用。 保健品主要是補充身體所缺乏的營養素,建議可補充B群(可幫助代謝)和維生素D(抗發炎反應)。 Q︰不吃或延後早餐,會不會午餐或晚餐反而吃更多? 變更胖? A︰168強調的是平均分攤一天熱量,若過往三餐的熱量要濃縮到兩餐。

  3. 2022年2月20日 ·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指出代謝症候群的5項危險因子包括腰圍過粗血壓偏高飯前血糖偏高三酸甘油脂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其中有3項或3項以上超標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 問題在於,根據國健署202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國人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人數已經來到105萬人大關,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 吳建遠警告,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臟病是一般人的2到6倍。 且根據研究發現,肥胖者及非肥胖者若長期體重增加都有較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此外,長期體重增加同時也會影響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 國健署就提供3招防治代謝症候群,只要做好健康管理,可以一舉遠離代謝症候群:

  4. 2024年1月25日 · 分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歲末年終尾牙聚餐不斷接下來還有農曆春節圍爐年夜飯不少人大快朵頤之後最擔心體重失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表示這種糾結心情其實有解建議民眾可以利用家中餐盤活用衛福部國健署設計的我的餐盤六口訣調整六大類食物份量與比例就能安心享用美食而不過量。 「我的餐盤」六口訣包括: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一點、每餐水果拳頭大、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早晚一杯奶。

  5. 2019年11月18日 · ① 穩糖功增進糖分代謝效率. 我們每一餐吃進的鹽、糖、油等,都會攝取不少的熱量,在身體都會留下痕跡。 亞洲人特別容易罹患糖尿病,除了飲食外,最主要就是跟運動少、少出汗,循環代謝不佳有關。 如此就降低糖分代謝效率,比較容易引病上身。 如果想要改善體質,推薦每天練習簡單又有效的穩糖功,每次只要3分鐘,對調理三焦(上半身的胸腔和腹腔,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腎),促進代謝循環有很大的幫助。 幫助增強身體運化能力,有的人一練就打嗝、排氣、出汗,心情放鬆、身體舒暢。 代表身體開始運轉,氣血運行活絡起來,就能將多餘的營養、濁氣排出。

  6. 2023年4月24日 · 2023-04-24. 陳 鈞凱. 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 血糖. 字級.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衛福部調查顯示,國內成人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初期多沒有症狀。 國健署今(24)日就提醒,只要發現血糖異常,且有以下任兩項因子(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千萬別拖到發生糖尿病。 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據此推估,台灣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

  7. 2023年10月31日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得糖尿病一定「短命」? 快打破迷思。 今年92歲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就是最好例子,確診糖尿病已經34年、施打胰島素超過13年的他,不僅沒有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獲得長壽獎章;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強調,糖尿病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在台灣,罹患病超過50年的民眾不在少數,活過一百歲的也不是沒有。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以及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今年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以表揚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