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0年9月1日 ·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創作的《青鳥》是一齣著名的戲劇。 故事的梗概是「千山萬水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最後,卻發現牠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好端端地待在家中」。

    • 「提前症」比「拖延症」更讓人心累
    • 什麼是提前症?
    • 形成提前症的關鍵因素
    • 3妙招改善「提前症」
    • Doing vs. Being

    提前症(Precrastination)看似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的相反面,其實它們是一體兩面的行為模式,都是焦慮情緒的副作用。 拖延症是許多人求學時代就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許多人都曾經歷事情拖到最後一秒才完成的壓力。邏輯上,工作提前完成就毋須承受拖延行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實際上,提前完成的行為模式可能比做事拖延更讓人筋疲力竭。他們做事速戰速決,因為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把事情做好,只能先把事情做完,藉以掩蓋說不出口的擔憂。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提前症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鮑姆(David A. Rosenbaum)在1994年提出,他在一場實驗中發現,有些人習慣迅速完成任務,尤其是沒有特別重要的任務。這些人為了達到盡快完事的目的,即便要他們花費比一般狀況更多的精力也在所不惜。羅森鮑姆將這種因焦慮感驅使,只有「做事」不計代價,急著將事情提前完成的行為模式命名為「提前症」。

    1. 推崇勤奮的文化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提前」的行為也備受我們社會推崇。研究指出,提前症的行為表現並不是一種難以克制的衝動,而是我們刻意選擇的舉動。許多人樂於讓自己的提前症「發作」,藉以向他人展現自己的勤奮與負責。 檢視一下,自己有提前症的症狀嗎? 1. 將精力最旺盛的早晨時間,花費在回覆電子郵件上,而不是規劃重要的專案。 2. 三不五時就檢查手機訊息,讓不斷跳出的「通知」分散了工作專注力。 3. 在停車場,看到第一個空位就直接停車,不管距離賣場入口有多遠。 4. 即使會打斷他人的談話,突然想到的事情就是忍不住要說出口。

    2. 追求廉價的滿足感

    惦記著想說的話、未完成的事會佔用我們大腦有限的記憶體,而大腦總能找到方法減少負荷。將事情提前完成,不僅可劃掉一項腦袋裡的待辦事項,釋放更多記憶空間,也會刺激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讓我們因完成任務而產生成就感。 (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提前症的表現,適度的提前症幫助我們提早行動,減少不確定性,也讓其他人對我們做事有一份安心感。然而嚴重的提前症,不僅會花費太多心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有時更將提前完成才能擺脫的情緒負擔,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造成別人的困擾。 令人慶幸的是提前症能夠改善,我們可以透過覺察與練習,讓「提前症」成為一種可以選擇的行為模式。

    做事情(Doing)很重要,尤其在成就取向的社會。然而當我們被提前症的焦慮感淹沒時,也會降低我們對自己成為怎樣的人(Being)的等待與包容。「成為怎樣的人」並沒有迫在眉梢的截止期限,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 在緊湊忙碌的生活中,保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允許自己稍做停歇、無所作為。在探索生命的歷程裡,如果依照本意行動,而非焦慮,才有機會感受自己最真實的存在。自在地享受人生旅程的每道風景,逐漸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本文作者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蓓雯、諮商心理師趙慈慧)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劉妤葶

    • 吃一頓營養的早餐。早餐是啟動一天腦力的燃料,不能不吃。許多研究都指出,吃一頓優質的早餐可以讓人在早晨思考敏銳,反應靈活,並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研究也發現,有吃早餐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發胖,記憶力也比較好。
    • 每日5蔬果。這是1991年,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和健康促進基金會,共同推動的全民營養運動。根據調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減輕癌症與心臟病的風險。建議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隨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也可以把蔬果切丁,當做點心,代替那些會令你發胖的餅乾、零食。
    • 每日運動30分鐘。許多研究都指出,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以得到運動的好處,包括:預防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肥胖、憂鬱症等,甚至有研究指出,運動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增強自信心。
    • 用牙線剔牙。用牙線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機率,還可以保護你的心臟。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貼心提醒:用牙線清潔牙縫,從牙齦往咬合面的方向刮,聽到吱吱聲才算清乾淨。
  2. 2021年4月15日 · 重度 :忘記身邊親近的人,嚴重失眠、妄想症與焦慮,或出現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如認定東西遭竊、認定全身是細菌並一直清洗。 極重度 :幾乎失去語言、自我認知能力,無法正常行動,有自理困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過程中,海馬迴(hippocampi)最早受損,引發「極輕度」階段的失憶;接著遭殃的是皮質層(cortex),進入「中重度」階段,患者慢慢失去自我意識,最終連自己是誰也忘記。 (推薦閱讀: 大腦皮質與海馬迴幫我們過目不忘 ) (透過腦力訓練,可以阻止海馬迴萎縮,避免失智。 圖片來源 / Unsplash) 訓練海馬迴、扭轉失智 你也辦得到. 好消息是:年長失智不是必然,藉由鍛鍊大腦、維持海馬迴體積,就能有效避免。 「透過腦力訓練,扭轉老化引發的海馬迴萎縮,絕對是可能的。

  3. 2020年10月23日 · 每3人有1人陷行動力危機!. 醫揪3大NG行為,什麼時候該補充乳清蛋白?. 數據顯示,台灣每3人就有1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和骨質密度過低、關節不適(包括膝蓋、軟骨、韌帶等)、肌肉量過少有密切關係。.

  4. 2010年6月1日 · 實際上,美國醫界在1988年已將這樣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 慢性疲勞症候群 (chronicfatiguesyndrome,簡稱CFS),不過診斷標準十分嚴謹,不是稍感疲累無力就可成立,因為疲勞是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經過適當的休息調養多可緩解。 Q:怎樣的疲累叫做CFS? 如果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可先參考美國疾病管制局在1996所修定的診斷準則。 主要診斷的條件: 一種持續且逐漸發展出來的疲憊感,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緩解. 疲勞的嚴重程度,使日常活動力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沒有合併其他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慢性疾病. 次要診斷的條件,8項中符合其中6項: 輕度的發熱或怕冷. 喉嚨痛或有異物感.

  5. 2017年7月17日 · 父母的陪伴、傾聽很重要.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台灣近1/3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專業評估、協助,其中最常見的疾患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