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創立於1974年鴻海在董事長郭台銘先生的領導下以恢弘的氣度立下透過提供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全方位成本優勢使全人類皆能享有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3C產品成為便利生活一部份企業願景以前瞻性的眼光自創具備機光電垂直整合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優勢的3C代工服務eCMMS商業模式以堅定及無私的理念貫徹謀求員工客戶策略夥伴社會大眾股東及經營層的共同利益之高標準公司治理並在 企業社會責任 與節能、減排、綠化、循環等環境保護方面全力推動與奉獻。 發展歷程. 大事記. 2005年2月3日,FIH ( 富士康 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 香港聯合交易所 掛牌上市. 2004年5月,太原科技園首期建設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煙臺科技園開始規劃建設.

  3. 2024年3月14日 · 鴻海博大精深,但不用擔心,本篇文章帶你一探究竟!. 編按:2024/03/14 更新,鴻海公布 2023 年 Q4 財報,Q4 營收為 1.852 兆元,年減 6%;Q4 EPS 為 3.83 元,優於 Q3 的 3.11 元和 2022 年同期的 2.88 元,為近 8 季及歷年同期新高;Q4 毛利率為 6.12%,年增 0.46%;營業收益率 ...

    • 鴻海有什麼優勢?1
    • 鴻海有什麼優勢?2
    • 鴻海有什麼優勢?3
    • 鴻海有什麼優勢?4
    • 鴻海有什麼優勢?5
  4. 2024年1月15日 · 蔣尚義認為鴻海以前雖然不是半導體公司對半導體的牽涉也是相對很少但是鴻海恐怕是整個半導體供應鏈最完整的公司在全世界想不出第2個公司有這麼完整的產業鏈如果從這個優勢來看鴻海集團的切入點大概是分幾個方面。 摩爾定律極限將至? 鴻海切入半導體仍具3大優勢. 第1方面是時機很好,蔣尚義表示,半導體的摩爾定律已經快到底了,所以鴻海在這麼好的時間切入;第2是鴻海從比較成熟的特殊製程切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與設備都不是那麼高,而且利潤也還不錯;第3就是從既有優勢,整個產業鏈的通暢,拿這個優勢切入,就是大致想在鴻海半導體可能的走向。

  5. 2024年5月26日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鴻海科技集團 (英語: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是源自 臺灣 的 跨國企業 集團,亦為世界第四大的 資訊科技公司 ,1974年創辦,以 富士康 ( Foxconn )做為商標名稱。 其專注於 電子產品的代工服務 (EMS),研發生產精密電氣元件、機殼、 準系統 、系統組裝、光通訊元件、液晶顯示件等3C產品上、下游產品及服務。 旗下多家企業在 臺灣證券交易所 、 上海證券交易所 、 香港交易所 、 深圳證券交易所 、 東京證券交易所 掛牌上市,包括做為集團核心的 鴻海精密 ,在世界多國設有據點,員工總數超過百萬人。 2019年,鴻海榮獲《富比士雜誌》(Forbes)全球百大數位公司第25名。

  6. 2022年3月25日 · 產業及營運面. 1.鴻海 2021Q4 營收占比為消費智慧型產品(手機、穿戴式裝置等) 60%,雲端網路產品 19%(伺服器、路由器等設備),電腦終端產品(筆電、桌電等) 16%,元件及其他產品(連接器、汽車電子零件等) 5%。 2.預期 2022 年受惠 5G 手機滲透率提升,消費智慧型產品將有不錯的成長,但 iPhone 12 推延至 2020/11 月才上市,導致 2021 年初持續出貨,因此認列代工收益較高而基期較高,所以 2022 年預期表現持平。 3.雲端網路產品 2022 年將受惠 INTEL 和 AMD 推出的新伺服器帶動的換機潮,預計營收將 YoY+5%~10%。 4.電腦終端產品領域預計表現僅持平。

  7. 2024年3月29日 · 鴻海整合算力AI伺服器產業最大優勢. 鴻海集團。 聯合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485字. 00:00. 2024/03/29 01:50:17. 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 鴻海 (2317) 集團製造的產品眾多,從PC、智慧手機,到路上跑的電動車,甚至天上飛的太空衛星都有,不過,推升這一波鴻海股價大漲的推手,是AI伺服器與應用。...

  8.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逐漸發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 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排名全球第一,市占率超過四成,範圍涵蓋消費性電子產品、雲端網路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 全球員工總人數季節性高峰約一百萬人,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 鴻海事業版圖遍及全球,橫跨三大洲,以臺灣為中心,延伸發展到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美國、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區域,在逾20個國家及地區都有生產及服務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