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出自《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 》 解釋: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

  3. 人焉廋哉! 出自《論語·為政篇》解釋: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 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4. 人焉廋哉是漢語成語,出自《論語·為政》中“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經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考察,也就沒有什麼能被隱藏和掩飾的了,那麼就可以給此人下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判了。

    • 概觀
    • 經典出處
    • 延伸釋義

    觀其所由是一個漢語辭彙,指的是觀察一個人的經歷。出自《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經典出處,延伸釋義,

    釋義 觀察一個人的經歷

    孔子在這裡講的是觀察人的道理。怎樣考察一個人的品行、才幹、能力?孔子說要“視其所以”,看他的動機、目的;“觀其所由”,看他的來源,整個行動的經過;“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於什麼?孔子以這三點觀察人,所以他說:“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個“廋”是藏匿的意思。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三個要點去觀察人,就沒什麼可藏匿的了。看任何一個人作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面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是安於逸樂,還是安於貧困,安於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孔子曾經說過:“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人、有賢者,只有能夠鑑別這五類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如何鑑別呢?孔子認為就是要掌握上面這三個知人勵品的要點。簡單地看,這三點似乎平常,其實這三點涵蓋著對一個人行為動機、目的,行為的整個過程,以及這個人平常的業餘愛好、興趣、涵養整體的觀察,即既要重視從顯性的行為,又要從隱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個人,方能把一個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而人與人之間又有著不少差異,即使作為一種人才,也是參差不齊的,單純從某一方面看是很難看準的。但是人再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再大,也逃不脫孔子上面指出的三個方面。孔子提出的“知人勵品”的三條途徑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過程中,按照孔子這種主張,注意全方位考察,歷來被為政者、用人者所重視。

  5.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6.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行! ——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先将自己想。 —— 《格言联璧·接物类》 听一个讲话的时侯,注意观察他的眼神,这个(内心的美与丑)怎么能够隐匿起来呢?

  7. 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瞭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