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6日 · 2024年2月28日,祖克柏訪問南韓三星集團,討論未來在半導體方面的合作。 圖/美聯社. Meta淨利翻倍,但平台爭議滿滿....

  2. 6 天前 · 2023年一名性犯罪集團成員、現年33歲的奈及利亞籍男子沙努(Olamide Shanu),以在Instagram、Snapchat實施性勒索,及共謀販售性勒索指南等罪名遭英國政府通緝,最終在美國遭警方逮捕後、引渡回英國接受調查。

  3. 2021年2月1日 · 美國國土安全局和國際刑警組織合作查獲 一名25歲的澳洲男性 假裝成青少年或網路名人,對全球112位未成年女性進行性勒索並因此起訴該名男子113項罪行。 泰國地方警察則是在去年6月警告說,網路性剝削加害人會利用冠狀病毒危機,使得該國的網上兒童性剝削案件創下歷史新高。 泰國網路兒童犯罪(Thailand Internet Crimes Against...

  4. 2021年10月6日 · (2)臉書的內部研究發現Instagram會對青少女族群帶來特別嚴重的身心壓力」,相關因素包括網路性騷擾、匿名霸凌與外貌羞辱等,負面身心回饋比例高達32%——但對此,臉書的作法是「壓制這份研究的曝光」,並完全採取任何改善行動。

    • 偷看IG限動不被發現1
    • 偷看IG限動不被發現2
    • 偷看IG限動不被發現3
    • 偷看IG限動不被發現4
    • 偷看IG限動不被發現5
    • ▌後真相時代,不實資訊帶來的挑戰
    • ▌什麼是事實查核?
    • ▌為什麼要做事實查核?
    • ▌事實查核怎麼做?該注意什麼?
    • ▌事實查核有用嗎?

    談論事實查核前,先臚列資訊傳播在當下面臨的至少四個挑戰。 首先,是不實資訊的氾濫。TOW數位新聞研究中心一篇文章中,將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出現的不實資訊分為六種: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的這個月,不實資訊——在新聞報導中以「假新聞」(fake news)泛稱——是西方媒體熱議的話題。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11月10日出面表示,假新聞影響了選舉結果,使川普當選總統是個「十分瘋狂的想法」。 馬克祖克柏因這段言論飽受爭議,有人甚至還為此,寫了一則假新聞諷刺他不願正視假新聞的負面影響,並於臉書分享: 「馬克祖克伯過世,32歲,否認臉書假新聞問題(Mark Zuckerberg – Dead at 32 – Denies Facebook Has Problem With F...

    事實查核——特別是一般讀者比較熟悉的「政治事實查核(political fact-checking)」——是近十年興起的報導形式,通常由媒體、獨立機構或非政府組織進行,透過搜索公開資料與訪查可靠消息來源,審視政治人物、社會有力人士、名嘴的公開發言,判斷言論是否真確、發言是否有歪曲脈絡,達到公民知情(informed)的作用。 《華盛頓郵報》首任事實查核記者Michael Dobbs在一篇2012年2月發表於不具黨派聯繫的智庫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報告中,以《華盛頓郵報》為例,簡單回顧了當代事實查核的歷史: 1980年雷根競選美國總統時,曾因「樹木造成的污染是汽車與工廠加總的四倍」的不實言論,遭到選民與傳媒的譏諷。在他當選總統後,記者開始檢視雷根的記者會與電視談話,企圖尋找言論中的事實錯誤。八年的...

    欲透過事實查核達成的目標,可能有下列兩項: 而這兩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並且完善民主機制。 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看,事實查核可以說是兩種新聞報導理念的衝突下出現的產物——究竟記者應該避免插入「主觀」的想法,只客觀公平的報導兩造說辭,然後交由讀者決定哪一方較合理,還是記者應該主動追尋真相,在能力與可取得資料的範圍所及,盡可能告訴讀者真相是什麼? 誠如學者Lucas Graves所言,事實查核是一項對政治報導中經常出現的「這個人說那個人說」( (he-said-she-said journalism)的報導方法——也就是不管兩造當事人說辭是否合理,重點是公平呈現兩造說辭,最後交由讀者決定——的改革運動。

    以美國政治事實查核網站《PolitiFact》為例,該網站詳細解釋了該機構進行事實查核的方法: 首先,在政治人物(包括在職的和正在競選的)公開的演講、新聞、新聞稿、競選文宣、電視廣告、臉書貼文以及採訪逐字稿中,選擇最有新聞價值以及最需要被查核的文本。在決定什麼是最有新聞價值且最需要被查核時,《PolitiFact》通常會根據下列準則判斷: 很有趣的是,《PolitiFact》在準則中表示他們承認「誇飾」(hyperbole)在政治修辭與演說中是被允許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定義何謂誇飾,以及到達何種程度的誇飾便需要事實查核的介入。 選出被查核的文本後,透過比對可靠消息來源與公開資料,來對被查核的文本做出判斷。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選擇公正可靠、不具黨派聯繫或特定立場的消息來源,最重要的是在事實查核報導...

    事實查核有沒有用,迄今的研究成果似乎尚未有共識,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就是前述的回火效應。 研究表明,「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與「不確定偏見(Disconfirmation Bias)」左右我們的思考。確認偏見使我們傾向於相信符合自身信念的陳述,而不確定偏見使我們傾向於以不合比例的時間與精力,來檢視不符合自身信念的陳述——這兩種偏見是回火效應發生的基礎。 2010年,政治學者Brendan Nyhan與Jason Reifler在論文〈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中指出,事實查核有時會造成回火效應;當我們把查核後的正確事實呈現給相信錯誤事實的人時,他們非但不會更正想法...

  5. 2023年8月21日 · 「穿得性感,就應該摸?」國際知名的韓國音樂DJ SODA,在今年8月於日本大阪的音樂節演出時,在與台下觀眾近距離互動演出中遭到集體襲胸,儘管當下SODA仍完成演出,但事後發表聲明,控訴自己觀眾的鹹豬手性騷、造成身心受創。

  6. 2023年9月27日 · 該集團為了不被日本海關發現,所有手錶的盒子全都集中由同一人保管,藉以躲避查緝,不過由於主謀早已名列日方的黑名單,因此遭到鎖定而被查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