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台灣有熊嗎?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搜尋結果

      • 雖然台灣黑還存在這片土地上,但是野外的數量僅剩兩百到六百隻,比台灣許多外來種動物數量還要稀少,就算是最樂觀的六百隻,對野生動物的族群繁衍而言仍是在危險邊緣,從這樣的現況來看,台灣雖然有熊,但他們已經不是台灣原本的森林之王了,何時才能讓台灣重回有穩定黑熊族群的美麗國度,還有待政府如何積極的做出更有效的作為,以及民眾對環境保育觀念的深化。
  1. 其他人也問了

  2.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台灣黑熊頻現蹤我們準備好當有熊國居民了嗎? 過去海拔3,000公尺高的嘉明湖與向陽山屋一帶就是黑熊出沒熱點,但2023年5月是第一次在登山口附近發現熊蹤,人與熊的距離,愈來愈靠近。 圖為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山屋管理員宣導防熊守則。 (資料照,攝影/謝佩穎) 林務局統計,2017年以來,有16隻黑熊救傷和獵捕通報,光是今年(2023),就出現5隻通報案例,全是中了山區的套索陷阱,連監察委員都為此申請自動調查,這個數字還不包含民眾多次目擊。 今年5月底,南橫向陽營地露營民眾,拍下黑熊晚上 在炊煮區翻找食物 的影片,後來向陽營地附近又陸續出現其他黑熊,一度同時有3隻黑熊出沒。

  3. 臺灣黑熊是一種森林性 動物 ,活動範圍廣泛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在海岸山脈亦有極零星分布多位於國家公園等保護區範圍及其鄰近的區域海拔300公尺至3,700公尺的山區皆有紀錄主要分布於1,000至2,500公尺的中海拔森林。 生殖育幼. 35天大的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是獨居性的 動物 ,除了繁殖期之外,臺灣黑熊並沒有固定的巢穴,生殖交配時期,公熊會尾隨中意的雌熊數日,等到交配之後,二者便各奔東西,回復獨來獨往的生活。 臺灣黑熊於三、四歲時性成熟,且雄性通常要較雌性晚一年。 臺灣黑熊的發情期約在每年6至8月,懷孕期約歷時6至7個月,且受精卵有延遲著床的現象,野外母熊常於12月至次年2月之間產下幼熊,每次生產1至3隻幼熊,哺乳期約為半年左右。

  4. 2021年6月19日 ·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在台灣的特有亞種是冰河時期就存在台灣島上的大型食肉目動物。 雖說是食肉目,但是黑熊屬於雜食性,除了狩獵中小型動物外,種子、水果、嫩葉或蜂蜜等都是黑熊會攝取的食物,可見黑熊的適應力高強,才讓他們的族群從冰河時期就存續下來。 即便到了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代,台灣黑熊還曾廣布中低海拔山區,但後來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圖/ Wikipedia.

    • 台灣明星動物
    • 新月黑熊
    • 「恐熊症」
    • 雜食性的食肉動物
    • 不冬眠、低生殖率的獨行俠

    近年來,台灣黑熊的「人氣指數」逐漸增加,但是一般人對於這種被列入保育類的本土珍稀、最大型的食肉類動物的了解,其實十分有限,甚至充滿誤解。甚至因為動物的曝光率增加,反而讓人誤解為台灣黑熊的保育進展順利,或產生有黑熊已經越來越多的假象。這些誤解將會成為未來在致力保育瀕危物種上的阻礙。

    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世界八種熊類中,亞洲黑熊在分佈於台灣的特有亞種。牠們體型壯碩肥胖,頭圓頸短,眼小吻長,體重約為50至200公斤,四肢粗壯,體長約為120至190公分,短尾巴則不及10公分。由於鼻吻部與狗相似,又俗稱「狗熊」。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烏黑亮麗的的毛髮,下頦前端白色,胸前也有明顯的淡黃色的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故也稱「月熊(moon bear)」。 由於體態之故,黑熊的動作看起來略顯笨拙或遲緩,但事實上牠們能涉水、游泳,也善於爬樹,當然也跑得比人還要快,時速可超過30公里。牠們亦擁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若遇危險,通常會迅速逃避。加上黑熊數量稀少,因此人在野外看到黑熊的機率事實上極低。

    雖說遇熊不易,但人們仍常會問到「遇到熊該怎麼辦」、「熊會不會攻擊人?」 熊為猛獸,在自然界裡少有天敵可以威脅他。然而,除非受傷的個體和帶仔熊的母熊可能較為兇猛或敏感之外,黑熊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從野外與熊不期而遇的經驗來看,黑熊多半會自動走避。所以人最適當的反應﹐莫過於是在不驚擾動物的前提下,安靜地離開現場。「保持距離﹐以測(二者)安全」就成了人熊共存之道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我們實在不需要患了『恐熊症』,也就是無理頭地害怕被熊攻擊,反而應該增加對該動物的瞭解,萬一狹路相逢狀況時,便能採取適當的對策。

    黑熊在分類上屬食肉目熊科,很多人遂誤以為黑熊只吃肉。相反地,野外研究資料顯示牠們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並且以植物(包括芽、葉、莖、根、花、果實)為主食,佔食性的80%以上,另外也常吃昆蟲及哺乳動物、或吃腐肉,還喜歡挖掘蟻窩和掏蜂巢來吃。牠們也是機會主義覓食者,食物常隨季節不同而變動。春季時,黑熊多以新鮮多汁的幼芽、嫩草及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富含碳水化合物養份的各種果實和漿果為主食,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的果實;秋、冬季節時,黑熊則以脂肪含量豐富的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黑熊是獨居性的動物,除了繁殖期之外,平日各自到處遊蕩尋食,並沒有固定的巢穴。和其他溫帶地區(日本、韓國、中國等)的黑熊習性不同,野外的台灣黑熊終年皆會活動,沒有冬眠的現象。黑熊雖然晝夜都會活動,但仍是以白天為主,但在橡子結實累累的秋、冬時節,牠們的活動量也會增加,不分晝夜的採食,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 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連結「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http://meibear.npust.edu.tw/

  5. 台灣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泛棲息地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的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鍵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離村落遠近遊憩壓力等。 因為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非法狩獵壓力導致熊死亡率或其他干擾通常也隨之增加。 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不僅減少,而且分布範圍也大為縮小。 黑熊偏好闊葉林和針闊葉混生林的棲息環境,並避開人為活動頻繁地區。 在海拔300~3,700米的山區皆有紀錄,然黑熊主要分布於1,000~2,500米的中海拔森林,對於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區的利用程度則較低。 生活習性. 根據在台灣 玉山國家公園 無線電追蹤黑熊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黑熊沒有冬眠的現象,終年活動。 黑熊一般沒有固定的居所,常是走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

  6. 臺灣黑熊 ( 學名 :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 布農語 : tumaz 、 賽夏語 : somay 、 泰雅語 : ngarox 、 德路固語 : kumay 、 鄒語 : cmoi 、 卡那卡那富語 : cumai 、 排灣語 : cumay ),俗稱: 狗熊 、 月熊 。. 是 臺灣 特有 的 亞洲黑熊 亞種 (臺灣唯一性的原生熊 ...

  7. 臺灣黑熊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世界8種熊類之一—亞洲黑熊分布於臺灣的特有亞種。 牠們體型壯碩肥胖,頭圓頸短,眼小吻長,體重約為50至200公斤,四肢粗壯,體長約為120至190公分,短尾巴則不及10公分。 由於鼻吻部與狗相似,又俗稱「狗熊」。 黑熊全身披有粗糙但烏黑亮麗的的毛髮,下頦前端白色,胸前也有明顯的淡黃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因此也稱「月熊」(moon bear)。 由於體態的緣故,黑熊的動作看起來略顯笨拙或遲緩,但事實上牠們能涉水、游泳,也善於爬樹,當然也跑得比人還快,時速可超過30公里。 牠們擁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若遇危險,通常會迅速逃避。 加上黑熊數量稀少,因此在野外看到黑熊的機率極低。 遇到熊怎麼辦? 保持距離,安靜離開. 雖說遇熊不易,但人們仍常會問:「遇到熊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