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991年氣象署開始逐步於臺灣本島建置大量的自由場強震站,組成臺灣強地動觀測網(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network, TSMIP),蒐集臺灣各都會區地層、土壤的強震資料,建立臺灣強震紀錄資料庫,提供學術界地震科學研究與工程界耐震設計規範參數 ...

  2. 即時強地動震波圖 第077號 4月3日17時8分 規模4.1 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 28.4 公里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 -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3.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 為了推動地震前兆的研究,氣象署在1999年集集地震發生後開始建置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TGNS)。. 首先在2001年建置高密度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透過高精度GPS衛星大地測量,建立臺灣地區大地變形資料庫 ...

  4. 地震測報中心自民國78年8月成立以來,即積極推動執行「加強地震測報建立地震觀測網計畫」,以擴建地震網並蒐集地震資料。在擴建地震網方面,除保留19個氣象站內原有之垂直分量地震儀外,增設南北、東西各兩個分量,使地震網的每一點皆為完整之三分量地震站。

  5. 24小時全方位不分地區、天候的提供GPS接收儀使用者即時定位及時間的資訊。 GPS可應用於大地測量、導航、定位、精確定時及一般測量。 地殼受擠壓逐漸使地形產生微量變化,長期調查地形變化以推測淺層大地震的發生,是目前地震預測模式中,被地震學界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之一。 本署為深入了解臺灣地形變化與地震活動之間的關連性,自八十二年度開始設置永久性的衛星定位觀測站,運用衛星定位科技,持續量測站址之高程及水平位移,以評估地震潛勢。 在九二一地震之後,本署為配合國科會「地震及活斷層」跨部會整合計畫,逐年擴建GPS觀測網,加密觀測點以進行較高精度的測量。 觀測網建置目標定為150座觀測站,於強地動二期計畫期間,預定將GPS測點增加至87站,測網整體數量預計於強地動第三期之計畫前期完成。

  6. 一、結構物所在之地盤特性,依硬度區分為: 1.軟弱地盤 2.中等地盤 3.堅實地盤。 二、結構物之自由振動週期: 低層建築物 (振動週期<0﹒5秒) 中層建築物 (振動週期0﹒5秒~1﹒5秒) 高層建築物 (振動週期>1﹒5秒) 三、非結構因素,考慮該棟結構物的建築功能,例如學校、醫院或通信設施等,如此可使記錄之資料具有更廣泛的運用範圍。 上一筆 下一筆.

  7. 臺灣一般建築物耐震標準的分區情形如何? 因地震引發之地震變動有斷層山崩地裂地盤隆起陷沒崩崖噴沙噴泥土壤液化井水變化等此等現象通常伴隨大地震而發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