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山東蓬萊人,曾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

      • 首頁 > 史料 > 其他 > 孫運璿 說明 山東蓬萊人,曾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 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推行十大建設,並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為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台灣經濟發展的推手。
      history.ey.gov.tw/Items/孫運璿/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9月27日 · 孫運璿[註 2] (1913年12月8日—2006年2月15日)是 中華民國 政治家 、 技術官員 、 工程師山東 蓬萊 人。 畢業於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二戰後 受 中華民國政府 派任至 臺灣 修復 台灣電力,曾前後擔任 臺電 總經理、 奈及利亞 全國電力公司執行長、 交通部長 、 經濟部長 、外交部長與 行政院長 、 總統府資政。 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 在將近20年的 部長 與 行政首長 的任內,他與時任 中華民國總統 蔣經國 推行 十大建設,與 李國鼎 共同促進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的成立,規劃早期 中華民國科技 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 產業 之主要 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 經濟 推手」 [1] 之一,也是 中華民國經濟 貢獻 重要人物 之一。

  3. 孫運璿[註 2] (1913年12月8日—2006年2月15日)是 中華民國 政治家 、 技術官員 、 工程師山東 蓬萊 人。 畢業於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二戰後 受 中華民國政府 派任至 臺灣 修復 台灣電力,曾前後擔任 臺電 總經理、 奈及利亞 全國電力公司執行長、 交通部長 、 經濟部長 、外交部長與 行政院長 、 總統府資政。 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 在將近20年的 部長 與 行政首長 的任內,他與時任 中華民國總統 蔣經國 推行 十大建設,與 李國鼎 共同促進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的成立,規劃早期 中華民國科技 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 產業 之主要 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 經濟 推手」 [1] 之一,也是 中華民國經濟 貢獻 重要人物 之一。

  4. 2014年3月3日 · 四十歲後,孫運璿平步青雲,台電總經理、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行政院長,乃至蔣經國接班人。 廣告. 自平凡中走來. 從拾糞的孩子(童年到街上拾牛糞、馬糞回家做肥料),晉升布衣卿相,他在二十年前,接受《天下雜誌》專訪寫傳記時,卻一再強調自己的平凡,絲毫沒有真命天子的驕氣。 雖然曾為卿相,但他一貫簡樸異常。 為了寫《孫運璿傳》,第一次訪問孫運璿資政,是在一個深秋的午後,孫運璿穿著深紅色夾克,孫夫人穿著灰條洋裝,房子是公家建的,他們用的器物卻簡樸異常,孫運璿面前放了一杯黃耆水,玻璃杯上用筆劃出該喝的刻度,這種有刻度的量杯應該隨處可買到,但是他能將就就將就。 「清廉只是他們基本特質,」國民黨立委吳敦義說。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人物生平
    • 個人生活
    • 人物軼事
    • 施政評價

    孫運璿(1913—2006 ),山東蓬萊人,台灣著名家。193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參加隴海鐵路連雲港發電廠建廠工作。抗戰期間,出任青海西寧電廠廠長及甘肅天水電廠工程處主任。1942年被派赴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工作三年。1946年5月奉國民政府命令接收台灣電力公司,任電機處長、協理兼總工程師。1964年被世界銀行延聘為奈及利亞全國電力公司執行長兼總經理,開發該國電力,後辭職回台灣。1967年12月出任台灣交通部長,並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69年任經濟部長。1978年6月出任行政院長。1984年擔任總統府資政。1986年任中央委員。2006年因病逝世。

    •中文名:孫運璿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蓬萊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2006年

    孫運璿(1913年11月10日 -—2006年2月15日),本籍山東蓬萊,台灣政治家,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共內戰期間隨國民政府全家遷往台灣,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台灣當局“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將近二十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孫運璿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不僅被普遍地認為是灣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的推手”。

    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台。經過漫長的復建,孫運璿中風后的病情不甚理想,且以輪椅代步。不過即使失去部分語言及行動能力,並已淡出政治圈,孫運璿仍然受到中國國民黨、甚至台灣政壇內的景仰,曾於四年內以中國國民黨元老身份,兩度替該黨台灣地區領導候選人連戰站台助選。2006年2月,孫運璿因併發症在台灣病逝,終年93歲。

    早年生活

    1913年,孫運璿出生在山東蓬萊的一個普通家庭。因為父親孫蓉昌不在身旁等因素,孫運璿幼年生活必須仰賴家族接濟並因此遭到部分遠親族人欺負。不過與母子相依為命的他,從此養成了好強的個性。 1925年,自幼一直想成為文學家的孫運璿,接受了父親孫蓉昌“中國需要工程與俄文人才”的意見,與父親一起離開家鄉前往哈爾濱,進入專為俄僑子弟舉辦的俄僑實業中學,學習俄文。1927年,孫運璿考入俄國人主辦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預科後,開始了七年的大學生涯。在大學時代,孫運璿成績極好,在1934年畢業時,負責口試的俄國教授,一致通過將他的畢業論文打了“滿分+”的分數,孫運璿以當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抗戰時期

    1934年孫運璿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由於當時偽滿洲國在日本的管制之下,日本尤不願東北訓練出來的人才,回流關內,孫運璿只好改扮商人進入關內。入關後,孫運璿先與母親前往天津,投靠當律師的父親,後又經介紹加入江蘇省連雲港電廠建設。1936年,因為發表的論文“配電網新算法”受到賞識,而加入南京市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參與湘潭湘江電廠的籌備與建設。 1937年,抗日軍興,孫運璿一開始從事戰時臨時電廠的裝配工作,後又接受政府指示,在中央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就地組織了一個騾隊,費三個月的時間徒步越過秦嶺與大巴山,將湘江電廠鍋爐,從陝西遷移到重慶大後方去。後來他又奉派至青海,蓋了當地第一座的電廠,並擔任廠長。而後由於他在遷廠與建廠方面的表現,1942年,中央決定派遣孫運璿等人,前往美國田納西水壩管理局參觀見習,並獲準在美國進修,以便從事戰後復員的工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

    台灣歲月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孫運璿奉命抵台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當時的台灣電力在盟軍轟炸下可謂千瘡百孔,發電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而原服務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三千一百五十三名日籍技術員,卻於1946年4月20日起至1949年8月3日,奉命遣返回日本。孫運璿在日籍技術人員協助下,與三四十名中國來的技師、日本統治時期所留下的工業人才如朱江淮等人合作,帶領一群尚在就學的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台灣省立工學院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拼湊零件,一邊修理,一邊學習,在五個月內復原了台灣80%的供電系統。1946年10月30日,日月潭發電廠(今大觀一廠)的戰後重建工作也宣告結束。 1950年,國共內戰失利後,遷台的國民黨當局外匯存底將近枯竭,可說是瀕臨破產。同年,孫運璿升任總工程師。經過多方交涉,孫運璿終於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金,陸續完成了烏來水力發電所、台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其中又以台灣第一個自力設計安裝的烏來水力發電廠最具重要性。由於這個階段的成績,加上韓戰爆發後,美政府重新支持國民黨當局等重要因素,美國開始大力支援台灣的電力建設。至1957年,台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了一倍。在此階段,由於水力發電的不可靠,孫運璿決定了台電未來“火主水從”的電力政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此後近二十年,孫運璿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任內爭取美國對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的支援,規劃德基水庫,並引進“目標管理”的公司制度,執行“鄉村電氣化”,在鄉村鋪設電力網路,使台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韓國,達到99.7%。 1964年,因為在台電的成績受到世界銀行的青睞,且考慮到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開銷,孫運璿同意受聘前往當時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執行長一職。在任職的三年內,孫運璿率領國際團隊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畫,奈及利亞的發電量在任內增加了88%。不過因在台灣的母親病重,在1967年辭職返台。 1967年底,以技術官僚身份受台灣當局高層重視的孫運璿在嚴家淦內閣中,擔任“交通部長”一職。孫任後,首先推行農村“村村有道路”的政策,此後“交通部”在全台灣島廣建道路,奠立了台灣汽車交通的基礎。而此時正值十大建設之規劃期,孫運璿也負責十大建設之中,北迴鐵路、中正機場(現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等建設規劃。 1969年,因“經濟部長”陶聲洋突罹癌過世,孫運璿轉任“經濟部長”。1970年,台灣對外貿易第一次出現盈餘。不過隨後發生國民黨當局退出聯合國事件與1973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機,卻嚴重打擊了民眾對台灣經濟的信心。孫運璿因此率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以經濟合作計畫換取穩定的中東油源。不過國際原油價格飛漲,台灣仍陷入物價蠢蠢欲動的窘境。孫運璿基於個人信念,對於物價管制十分堅持,不過後來因島內經濟學者的爭取而改變態度,與李國鼎等人建議當局放手讓民生用品價格一次漲足,以消除預期心理。 為挽回各界對台灣經濟的信心,1972年開始,蔣經國開始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畫。1973年,孫運璿建議仿效韓國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當局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突破當局法規限制,以高薪聘請歸台學人,從事產業研發。當時台灣當局“立法院”認為工研院乃當局出資,卻因財團法人之地位,當局並沒有管理權而大力反對,“立委”稱此為“化公為私”,認為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孫運璿因此多方奔走,與“立法院”溝通,最後該案僅以勉強超過50%的同意,獲得通過。孫運璿也因此被稱為“工研院之父”。 1974年,孫運璿與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en: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研究室主任的潘文淵討論後,決定半導體產業為台灣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發展重點,並成立工研院技術顧問委員會,自RCA技術移轉,取得了積體電路的技術。該RCA計畫需要1000萬美元的資金,以當時台灣的經濟條件,很多人不表贊同,因此不得不由孫運璿一人扛起政治壓力,以便順利推動該計畫。1977年,孫運璿協調台灣當局“國防部”,徵用新竹所在的科學園區的用地後,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在竹科落成後,台灣成為當時全球可以生產積體電路的少數地區之一。 日後工研院與半導體產業成為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台灣產業火車頭,今許多科技業名人均為工研院出身。如張忠謀於建立台積電前擔任過工研院院長,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創業前均曾為工研院工程師或研發人員。

    1947年,孫運璿與俞蕙萱在上海結婚。俞蕙萱出身商人家庭,在物資缺乏的當時,上海的娘家中竟有三艘遊艇,可說從小生活富裕;不過因戰亂影響,孫家舉家遷往台灣避難,十幾口人,擠一間房子,只靠孫運璿一個人的薪水過活。根據俞蕙萱事後的說法,當時每過月半,薪水告鑿,就需要俞蕙萱拿出首飾典賣,貼補家用。俞蕙萱回憶,在她懷孕時,孫運璿要買顆滷蛋給她補身體,還要藏在衣袋內,進房間才敢拿出來,家中的小孩,衣服也是縫了又補,大的穿不下了,就留給小的,不能每餐吃白飯,“要配著蕃薯一起煮,有三、四樣菜,大都是青菜、豆腐,每個人夾兩筷子,就盤子見底了。”加上孫運璿母親的醫藥費,就占去了薪水的一半,生活因而十分辛苦。直到孫運璿接受了世界銀行在奈及利亞的職務,由於薪水較優渥,三年下來,生活方有改善。日後由從政至逝世的這段期間,除公家供給之宿舍以外,從未另外購置其他不動產,夫婦兩人名下也沒有任何珠寶與古董,物質欲望並不高。

    孫運璿堅持不收部屬禮物,不拿回扣,曾因此被批評不通人情。

    但事實上,自1984年孫運璿中風以來,成為“總統府”有給職資政長達二十多年,每月有薪水、配給、司機、護士、安全人員,並且長期居住於公家宿舍(土地市值三億,不必付租金、房屋稅),照顧他的榮民總醫院也表示,當年蔣經國為了感念孫運璿對台灣的付出,因此特別指示,一定要讓孫運璿受到最好的照顧,除了依照病情安排醫療小組治療外,還有4位護士以及物理治療師負責輪班照料。

    在政黨輪替後,民進黨認定這些禮遇不合法,所以修法以合法維持這些禮遇。

    孫運璿一共育有四名兒女。長女孫璐西、次女孫璐筠、長子孫一鶴與么兒孫一鴻。孫璐西為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孫璐筠於英國貨幣市場任職,孫一鶴繼承父親衣缽,成為電機工程師,孫一鴻則成為土木專家,兩人皆旅居美國。

    2007年12月13日陳水扁表示,孫運璿及兩位蔣夫人的禮遇在事實上在國民黨時代就不合法,所以民進黨政府修法將這些禮遇合法化,而且法規還特別只針對他們,而身為時任總統夫人的吳淑珍沒有這類禮遇;因此他也受到保佑。由於媒體沒有完整報導這段言論,因此讓許多反對者感到不滿。孫運璿的女兒孫璐西因此向陳水扁喊話:“如果他(陳水扁)認為,他的夫人對“國家”的貢獻,跟我父親對“國家”的貢獻是一樣的,那我是沒有話好說,我想這件事情讓“全國”的人民來做公斷……陳“總統”他如果夜半捫心自問他對“國家”的貢獻有多少?我想如果他能夠說,他對“國家”的貢獻是跟我父親對“國家”的貢獻是一樣多的話,那他可以要求“國家”給他所有我父親的禮遇。”

    孫運璿從不讓人幫他暖壽。2009年3月29日,TVBS于美人主持的電視節目《國民大會》,節目中說到,2004年孫運璿為了要勸連戰與宋楚瑜結盟,辦了暖壽宴,選在圓山飯店,自付全部費用。除連戰、宋楚瑜外,沒有邀請政黨要員或是官員到場,來賓全部是他的隨扈、醫師、護士以及司機;並且要求子女到宴席里當招待。

    正面評價

    孫運璿在“部長”任內推動的積體電路技術轉移案,雖然耗費了一千萬美元來完成,日後卻為台灣創造了一兆新台幣以上的年產值,堪稱最正確的決策。而台灣在石油危機事件中,經濟不但沒有因此崩盤,反而蒸蒸日上,外匯存底迅速累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也可說功不可沒。 因為瑕不掩瑜的施政成績與極高民間聲望,孫運璿普遍受台灣各界景仰。例如2003年間,《天下雜誌》針對歷年的台灣政治人物以中國小教師與家長為對象展開民調,曾經委由《天下雜誌》出版自傳的孫運璿被評定為品格操守最佳的政治人物。於該統計數據中,他所獲得之正面指數,不但高於蔣經國,比起千禧年初台灣朝野最熱門的政治人物如連戰、宋楚瑜、呂秀蓮、陳水扁等人,更是超前許多。 孫運璿過世後,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與副領導人呂秀蓮也透過新聞稿表達慰問之意。“總統府”新聞稿稱“孫資政為國奉獻一生,不僅親自參與台灣超過半世紀的改革、建設與進步,擔任“經濟部長”及“行政院長”期間,更推動多項經濟與交通建設,奠定台灣經濟發展重要基礎,協助締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堪稱台灣經濟推手;即使晚年身體不適,仍十分關心國事,善盡針砭,令人感佩。”兩人並親自前往靈堂致意。

    負面評價

    也有人認為孫運璿的施政策略當中,許多是錯誤的。譬如1982年,孫運璿為加速台灣科技發展,明訂了“自動化、資訊、材料、能源、生物技術、雷射、肝炎防治、食品加工”等八大重點科技,執行方式在當時就受到質疑。這些質疑包括政府投資補助的對象良莠不齊,八大科技的範圍過於廣泛等。“有的似乎是在科技界多數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少數人‘悄悄’列入的。……這種‘本末倒置’的決策方式,已足令人吃驚。”。部分人認為,他對台灣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企圖與認知,在現在看來台灣如果真如他擎畫,發展成汽車王國,那可能會是台灣工業界的災難。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指出,孫運璿仍然有許多錯誤政策,例如李登輝與Toyota合作發展汽車工業的方案條件不錯,但孫運璿等官員的要求不合實際(過高自製率及保護主義),改與條件更差的福特合作,台灣的汽車工業直至國民黨放棄後才開始發展。所以他的錯誤政策還是在汽車工業。 而孫運璿任內只要“經濟成長”不重環境保護的做法也令人詬病,而且在當時已經被視為不當,因此台灣現在在花費大筆成本償還過去的環保債。前文化大學教授、台南市長許添財即曾憶及其在文大授課時,一名日本教授曾批評台灣政府不重視環保,但被孫運璿回以“台灣還很窮,不必考慮這些”。台灣長期以殺雞取卵的方式進行工業經濟建設並且忽略文化、水土保持等環境建設,造成目前的經濟損失。其他例如山坡地濫墾濫伐,河川、海洋嚴重污染,土質日漸沙漠化,也為後來台灣環保“污染輸出”蒙上陰影,目前後遺症仍深遠影響台灣。 在政治方面,孫運璿在蔣經國當政時期,並未挑戰蔣經國所積極營造的台灣領導人形象,一直是以技術官僚的身份擔任當局公職,在“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任內,國民黨當局在國際關係上經歷了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與日“斷交”等種種喪失國際舞台的巨大挫敗,但主導這一切的是強人政治的威權體制下實質掌握當局權力的蔣經國,孫運璿只在政務上做事務性的執行,在政治改革方面可以說是完全無從掣肘。對於他任內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如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林宅血案,晚年時孫運璿則是透過兒子孫一鴻解釋,從前在蔣氏父子之威權統治的特殊時空環境下,即便理論上他身為行政權之最高首長,他也無法說出心中想說的話,並對此表達遺憾。

    孫運璿現象

    2006年,在孫運璿逝世之後,台灣掀起了一陣懷念孫運璿的風潮。無論中國國民黨還是民主進步黨的政治人物,對於孫運璿都是讚譽有加,公祭時數千民眾參與公祭,許多科技人更視孫運璿為台灣科技產業之父,紛紛撰文紀念孫運璿。這個現象的形成,可能跟今日的台灣政經環境有關。由於台灣近年來政治上的不安定,與經濟的不景氣,部分民眾開始懷念過去技術官僚主政的年代。《聯合報》2006年2月16日的社論指出:“今人紀念孫運璿,不但是尊敬他個人的施政功績和操守典範,也感嘆今昔政治文化及政治習氣的強烈對比。在當今電子媒體以新聞自由為標舉,結合政客捏造新聞的氛圍中,與往昔相較,反而令許多人懷念前輩政治家的風範,並且對當年有紀律、重專業的問政風度給予高度評價。”並在文末感嘆“那個以‘正直作人,勤懇做事’為風氣的時代卻是一去不回了。”正是這種觀念的典型看法。

  5. 2012年6月25日 · 有一次,孫運璿在雲林台西汽車站看到一對老夫婦,與一位年輕女子抱頭痛哭,原來送女兒北上做工。 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他,決定要在中南部設立工業區,使得那些農村子女就業時,不必離鄉背井。

  6. 2024年9月27日 · 孙运璿[注 2] (1913年12月8日—2006年2月15日)是 中华民国 政治家 、 技术官员工程师山东 蓬莱 毕业于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战后 受 中华民国政府 派任至 台湾 修复 台湾电力,曾前后担任 台电 总经理、 尼日利亚 全国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 交通部长 、 经济部长 、外交部长与 行政院长 、 总统府资政。 在台湾素有“ 永远的行政院院长 ”之称。 在将近20年的 部长 与 行政首长 的任内,他与时任 中华民国总统 蒋经国 推行 十大建设,与 李国鼎 共同促进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的成立,规划早期 中华民国科技 政策;被许多人认为不仅是台湾科技 产业 之主要 奠基者,也堪称是“ 台湾 经济 推手 ” [1] 之一,也是 中华民国经济 贡献 重要人物 之一。

  7. 1989年1月1日 · 八歲那年開始,孫運璿搬到蓬萊縣城,在蓬萊縣立國民小學讀書,小學六年是他唯一受到的我國教育,但是蓬萊國小這批剛從新制山東師範畢業、充滿朝氣熱忱的老師,教學認真,又具新知識,國文、算術、英文底子都是那時候打下來的,例如很多人難以相信週

  1. 孫運璿是誰? 相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