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 什麼是「寶寶心裡苦 但寶寶不說」? 源自中國網路用語。網友說話時會將「寶寶」代稱自己,用來放軟語氣或裝可愛,後來延伸出嘲諷意味,其中知名的句子有:「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搜尋結果

  1. 2016年3月31日 · 王映淳提醒多數孩子只知道心裡不舒服但不懂得如何表達宣洩情緒因此較容易以混亂的行為表現父母可能只覺得孩子怪怪的卻看不出他們在逃避焦慮。 這樣的症狀可能出現在事件發生後幾天,也可能延遲至半年。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王映淳建議父母,多觀察孩子是否出現與過往不同的行為,替他們注意說不出口的焦慮和壓力。 難以入睡或是睡不好。 對有興趣、該做的事感到意興闌珊,如上學、打球、聊天等。 容易焦慮、煩躁或是發脾氣。 變得黏人。 這樣的混亂行為經過良好溝通,很快能夠過去,但若持續超過1個月,可能就屬於「創傷後症候群」,父母可帶孩子至醫療機構的兒童心智門診就醫,或是尋求縣市政府心理衛生中心或自費的心理諮商服務。

    • 期待型(Wishful)暫時性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temporary singles)就字面上的意思啊!老娘又不是自己想單身的,但「現在」就是沒有對象啊!
    • 矛盾型(Ambivalent)其實就是「暫時性自願單身」(voluntary temporary singles)「妳是白痴嗎?一個人多自由啊,時間都快不夠用了,哪來時間談戀愛啊~」我曾聽一個朋友這樣跟我說,講得好像談戀愛就會全身被束縛一樣。
    • 後悔型(Regretful)「姊曾經也是想要找一個對象的,但隨著時間的經過,不知道是人品不好還是上輩子做歹事被處罰,一直找不到一個可以達到我標準的對象,不然妳介紹金城武或宋仲基給我認識好了(其實金正恩或宋楚瑜我也可以接受啦)。
    • 決心型(Resolved)「對於很多台灣女人來說,婚姻和家庭似乎是定義自己的唯一方式。結婚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人生必須被迫經歷的過程。如果妳沒結婚(或不打算結婚),那麼就要承擔各種外在的異樣眼光和壓力。」
  2. 2017年7月17日 ·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建議,「父母要練習耐著性子聽孩子講話讓孩子有機會把他的困擾和痛苦講出來」。 孩子常常走到死胡同,常常因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個選擇,「讓孩子知道面臨選擇時,勢必要選擇、盡力去選擇,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認為,遇到事情時,首先,讓孩子說出他已經試過的解決方案,接著儘量讓他想出其他的可行的辦法,此時孩子可能情緒反應強烈,你必須耐心引導他。 待他說出一些建議後,你也可以接著提出其他的解決方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因為《我的孩子想自殺》作者心理學家夏慕(Tonia K. Shamoo)博士認為,孩子雖然需要協助,但他更需要親自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參與會讓孩子覺得有能力,可以控制情況。

  3. 2023年5月3日 · 貧窮小孩原型 :是因為 童年時期曾受父母吝嗇對待或漠不關心 ,導致充滿不夠或不被滿足感造成心裡的缺乏感而自私憂鬱看不見或看不見他人的付出與需要貧窮小孩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得不夠多別人對我不夠好或者別人都做得比我好。 不過也因為不足,所以也擁有努力向上、積極爭取的的光明面。 孤單小孩原型 :我們從出生那刻就開始學習「信任」,但若是 童年主要照顧者(父母)很少給予接納與支持 ,會造成自己對於環境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為求生存,會勉強討好、看人臉色或故作無所謂。 長大後可能因此找不到人生的定位、方向,且易會向外尋求滿足、尋找替代品(如家人、戀人),依附他人而拒絕成長。

  4. 2012年4月1日 · 父母感恩小孩對累世以來的相遇欣賞與感謝也就是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一感恩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期望改變了關係改變了要放下期望,「因為期望是很苦的孩子做不到你的期望也很苦因為你失望他也知道,」楊定一說

  5. 2011年4月1日 · 培恩(Kim John Payne是美國60多所公私立學校的諮詢師主要輔導過動症注意力缺陷失調強迫性失調等情緒障礙的兒童在著作簡單父母經中指出現代的孩子普遍在太多太早太快的壓力下身心俱疲變得蠻橫不講理脾氣一觸即發很難控制衝動很難和別人合作而且動輒要求即時滿足他的需求。 培恩稱為「靈魂發燒」了,從一種「帶刺」的行為開始,常常「保持」心情不好。

  6. 2020年7月22日 · 2020-07-22. .文 / 楊雅筑.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常常遇到挫折的父母對我說,「我覺得我們家小孩很故意他明明就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為什麼回家就耍賴我明明跟學校老師說一樣的話小孩就又哭又鬧我真的沒辦法對他好好說話。 我覺得父母不是真的氣孩子,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也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感到挫折。 但越受挫、越著急,再加上有時趕著送孩子上學、趕上班,在時間壓力下就越容易被孩子的反應激怒。 但被孩子激怒後,家長往往比孩子感受到更多自責與挫折。 因為冷靜下來之後也知道,對孩子這麼兇,其實不是家長本意,也不是家長希望達到的目的。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學習,那可以怎麼教? 先穩住自己,再穩住孩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