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5日 · 胃癌100%可以預防! 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日期:2020 年 12 月 25 日 作者: 林以璿.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 胃癌 ,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胃癌是「吃出來」的,6大高風險因子自我篩檢. 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曾被診斷是萎縮性 胃炎 、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 萎縮性胃炎的症狀
    • 萎縮性胃炎的病因
    • 萎縮性胃炎該如何治療保養?
    • 萎縮性胃炎究竟會不會引發癌變?

    要談這個問題前,就要先來談談,萎縮性胃炎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病。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為病變特徵的常見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0%~20%。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主要的症狀為食慾減退、噁心、打嗝、胃部灼熱、胃食道逆流、上腹持續或間斷性脹滿,少數患者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等情況。 有人認為,萎縮性胃炎是比較嚴重的胃部疾病,應該會有明顯的症狀,但事實上卻未必是如此,患者的症狀與照胃鏡檢查和病理結果並不成正比。換句話說,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能患有較嚴重的萎縮性胃炎,但有顯著不適症狀者卻未必有胃黏膜萎縮。

    而造成萎縮性曲炎的原因包括下面5種: 一、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主要與胃內攻擊因子與防禦修復因子的失衡有關。Hp感染是主要的攻擊因子,現已證實,80%以上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有Hp感染。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8屆會議上便提出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二、免疫因素: 在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黏膜的漿細胞裡,往往可以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所以自身免疫反應被認為是造成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 三、不良飲食習慣: 吸菸,飲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服用損壞胃黏膜的藥物,都有可能造成萎縮性胃炎。 四、年齡與體質因素: 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本病的發生與年齡呈顯著的正相關。年齡愈大,胃黏膜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造成...

    而要確診萎縮性胃炎,可以透過胃鏡檢查、血液與尿液和胃黏膜的病理檢查來確認。至於治療萎縮性胃炎首先應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此外,根據發病症狀可以服用胃黏膜保護藥物,例如各種胃黏膜保護劑、抗酸劑,有胃蠕動不佳狀況的可以服用各種促進胃動力藥物,以及各種助消化酶製劑等。 此外,患者也要嚴格戒菸、禁酒、少吃高鹽、濃茶等易「傷胃」的食物、少吃醃製、加工食品、並避免或調整使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激素等「止痛消炎」藥物。

    最後,要來談談萎縮性胃炎究竟會不會演變成胃癌的問題。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但根據醫界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治療後的預後都很良好,只有少數會發生癌變,轉變成胃癌的比例不會超過3%。但如果胃黏膜出現不典型增生,則癌變機會明顯增加。有學者發現,75%的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如果不進行醫治,將在8個月內進展為早期胃癌。 事實上,要從萎縮性胃炎發展到成為胃癌,其中必須要經歷「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多個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及時有效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不會惡化成癌症。 延伸閱讀 你的胃又鬧脾氣了,胃病4大原因看這裡 想解決胃酸過多的問題,你一定要做對這6件事 胃癌大都是自找的,想要避開它就要記得這3件事 文 / 陳亦云 圖 /...

  2. 2023年10月23日 · 5大要點簡易判別惡性腫瘤. 腫瘤能移動嗎? 惡性腫瘤通常會與周圍的組織沾黏、無法移動。 而良性腫瘤就像皮膚底下有顆球,通常都可以動來動去,不會固定不動。 如果完全沒辦法滑動,惡性的機率比較高。 腫瘤有沒有長大? 惡性腫瘤細胞生長分裂速度異常,增生速度非常迅速,會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大、隆起。 良性腫瘤的增長則有其侷限性,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大小變化。 若一個月長大超過1.5公分就該特別注意。 表面有無潰爛? 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易使皮膚壞死、潰爛,帶來難以癒合、長期糜爛的潰瘍。 觀察腫瘤的外觀. 良性腫瘤外表通常都會有一層纖維包膜,形狀比較圓,惡性形狀不規則、顏色也可能會不均勻。 摸起來的軟硬度. 惡性腫瘤較硬,良性摸起來像軟糖富有彈性。

  3. 2019年3月5日 · 癌症病患出現病惡質的症狀,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3個階段: 1、前期: 會出現厭食、體重下降(小於5%)、代謝異常等症狀,但由於這些症狀和化放療引起的食慾不振、疲倦等副作用症狀相當類似,很容易被忽略。

  4. 2018年7月17日 · 胃腸道間質瘤又稱為胃腸道基質瘤(GIST),主要是蛋白質突變而造成的細胞癌化、增生,胃部發作大約占了60~70%,小腸則是20~30%,其他大腸、直腸、食道則在5%左右。 但一般癌症多生長在表皮黏膜細胞,胃腸道間質瘤則生長在肌肉層,容易誤診為其他的組織肉瘤。 而胃腸道間質瘤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在腫瘤還沒有變大時,內視鏡也不一定能準確觀測到、也無法從糞便潛血中測驗出腫瘤;但這種惡性程度高的腫瘤,等到出現症狀,多半都已經來不及,加上化療的效果也不好,平均存活率只有1年。 不過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的運用,現在胃腸道間質瘤存活率已經達到7年,但另一個隱憂是,患者很容易因為治療技術進步掉以輕心、擅自停藥,導致復發或轉移。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

  5. 2018年8月22日 · 原發性腦瘤: 是指在腦部形成的異常細胞,依照異常細胞發生的不同位置再加以細分許多種類。 繼發性腦瘤: 是由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腦部. 如果發現腦部有腫瘤,需透過手術將腫瘤組織取出化驗,才能判斷其為良性或是惡性。 腦瘤會有什麼症狀? 大多數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頭痛: 是腦瘤最常見或是較早期出現的症狀,通常是早晨特別痛,頭痛會因為咳嗽、打噴嚏、如廁、運動或改變姿勢而加劇。 大概有一半的病人因為有持續性頭痛的情形才發現得了腦瘤。 噁心嘔吐: 因為腫瘤推擠到腦部的空間,引起腦壓升高所造成,這時候病人會出現吴重且呈噴射狀的嘔吐,但不伴隨有事前的噁心感。 痙攣或癲癇: 有時腫瘤會刺激腦部,引起腦神經的不正常放電,出現抽痙或如同癲癇的症狀。 成年人如果有突發性癲癇發作,有一部份的原因可能是腦瘤所引起。

  6. 2022年4月27日 · 日期:2022 年 4 月 27 日 作者: 陳筠臻 營養師. 抗癌之路上想要戰勝病魔,充足的營養至關重要,並非不吃就能餓死癌細胞,為了避免營養不良讓病患每況愈下,高熱量、高蛋白是大原則。 惡性腫瘤(癌症)已蟬聯 39 年台灣十大死因榜首,依 108 年衛福部報告統計,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 10 萬人口 315.9 人,有逐年上升趨勢。 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癌症其實和你我距離不遠,無論是本身或親屬罹癌,都該建立對癌症的認知,有了正確的知識與觀念,便能攜手度過難關。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什麼是惡病質? 在談抗癌以前,先來認識什麼是「惡病質(cachexia)」? 多數患者並非被癌細胞打敗,而是癌症惡病質所造成的體內發炎,導致營養不良、體力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