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1日 · 今年二二八事件紀念,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發行的台灣百合胸針。 /圖:陳竹奇提供. 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六日,一群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靜坐示威抗議的學生運動,提出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 史稱「三月學運」、又稱「野百合學運」,野百合學運是促進台灣的政治體制朝向民主轉型的一次關鍵性學生運動。 蔣中正在中國有其貢獻 在台灣只有血腥鎮壓的罪行. 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不久即召開國是會議,同一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6 月 21 日大法官會議做成司法院釋字第 261 號解釋,規定資深中央民意代表應於 1991 年 12 月 31 日終止行使職權,正式宣告了「萬年國會」終結的最後期限。

  2. 2023年3月1日 · Share. 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寬敏,於 2 月 27 日上午辭世,享耆壽 97 歲,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議題,如今圓滿走完人生花道。 1960 年他在日本成立「日本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努力支持台灣在聯合國站穩腳步,對台灣在國際上的民主推動影響至深。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2 月 28 日於臉書粉專發文悼念辜寬敏,回憶他一生對台灣民主的奉獻,表達對其的不捨與敬意。 悼念地點將設置於「台灣制憲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地址為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66 號 3 樓,開放時間為 3 月 1 日起至 3 月 5 日止,每日上午 9:00 至傍晚 19:00。

    • ▌文協創立宗旨:助長台灣文化
    • ▌蔣渭水:台灣人身負世界和平的使命,卻患有智識營養不良症
    • ▌文化協會:活用創新手法改變台灣
    • ▌文化運動的影響:台灣人,樂為世界人!
    • ▌文協百年紀念活動

    1920 年代,帝都東京與本島台灣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汲取了自由民權、民族自決等新思潮,透過仕紳支持,紛紛展開向帝國爭取台人權益的行動。1920 年 10 月 17 日,謝文達返台後的首場鄉土飛行表演,成了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的催化劑。當時開設大安醫院、文化公司的蔣渭水,在醫學校學弟李應章等人勸進之下,決定組織大團體,並邀請林獻堂出任總理,號召民眾加入。 1921 年 7 月,蔣渭水、吳海水和林麗明三人,拜訪警務局長川崎卓吉,重申他們的組織只是文化團體,絕不涉足政治;並向台灣政界、警察機關與新聞媒體發送資料,尋求支持。1921 年 10 月 17 日下午一點,文協在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禮堂舉辦創立大會,會員總數 1032 名,出席會員 300 餘人,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商公學校、...

    從蔣渭水的講詞可以看出文協的格局與高度。100 年前的台灣人,想的不只是「改變台灣」而已,對他們來說,台灣更是關乎世界和平的第一把鑰匙,要解讀「台灣」的意義就要放進「世界」的脈絡下來理解,而改變台灣,就是改變世界。

    一、會報發刊

    文協創立時,便有發刊會報的計畫。1921 年 11 月 28 日出版「會報」第一號,印 1200 份,不過,當時出版規則限制不能揭載時事問題,會報因而常常被取締和禁發,難收預期效果,發刊截至第八號乾脆停止發行,最後 1923 年 10 月 17 日在台南市召開大會決議委託「台灣民報」刊載。

    二、設置讀報社

    據 1920 年日本國勢調查,當時台灣的識字率只有 3.9%,文盲超過 90%,一般人懂日文者更少,只有 2.68%,讀書閱報等文字宣傳,對當時廣大的島民而言影響極為有限。何況,當時購買《台灣民報》會受到警察的注意,有心閱讀的人限於購買的能力,有能力購買的人又未必有讀報紙的興趣。 設置讀報社既可供給有心閱讀的人方便,又可以避免個人受警察無謂的干擾,在報紙出刊之後,有人就會在講台上開始用台語朗讀,讀報點旁邊就會聚集「聽新聞」的觀眾,既能解決識字率問題,又能觸及到沒錢買報紙的人。 讀報社除了設置有台灣及日本的各種新聞雜誌外,又訂購中國報紙十數種以供一般閱覽,只要有關殖民地解放運動的消息,或認為重要的大事記,就會特別加朱圈點,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四、開辦夏季學校

    1924 年起連續三年在霧峰舉辦,利用林家萊園充作校舍兼宿舍,男女兼收,供給膳宿,參加者共 300 餘人,每次都超過預定人數。台灣在日治時期,除了兩三個教會學校外,完全沒有一所台人辦理的私立學校,文協舉辦夏季學校,具備以行動對總督府教育政策表示抗議的意味。

    1920 年底,蔡培火在《台灣青年》上發表了一篇〈台灣島與我們〉,文中這樣說: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成為日後政治運動最響亮的口號,這篇文章暗示,台灣人應不分人種族團結起來,抵抗外來強權宰制,爭取當家作主的機會,這種「做自己主人」的企圖,從日本時代延續到戰後,成為百年來台灣人追求的夢想。 台灣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先是要有「人的自覺」,文化運動就是一種「自覺運動」。文協自創立(1921年)迄分裂(1927年)為止,前後五個年頭,將非武裝反殖民運動做到登峰造極,同時也在台灣民族思想及提升社會觀念方面,收到非常豐碩的啟蒙效果。雖然文協最終分裂、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但它對全民社會的思想開化,具有不可抹滅的價值,即使只有短短 5 年又 3 個月的璀璨,卻成為台灣史上耀眼的光芒,在百年之後的今天,依舊影響...

    官網: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百年追求 1921 – 2021 文化部與文化總會邀請曾獲台北設計獎首獎及金點設計獎肯定的「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為文協百年活動設計主視覺;「日目」近年積極參與公部門美學推動,正協助國發會進行《國家新創品牌識別》設計規劃,並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經濟部、交通部跨部會進行《北花線》公運美學的改造計畫。 展覽: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展出時間: 2021/05/08 – 2022/05(暫定)​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 D​ 實境解謎遊戲:追逐文協的背影​ 活動時間:2021/10/23 – 2021/05(暫定)​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走讀:府城文青出沒中!——文協青年的臺南行跡​ 導覽時間:2021/10/30 15:30、11/13 15:00、1...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2月18日 · 因為什麼事情被列入黑名單而無法回鄉? 我們要來聽他娓娓道來、一同來了解他因追求台灣民主而被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中華民國起訴的罪名至今尚未恢復名譽的故事。 1987 年解嚴、1988 年獨裁者蔣經國死亡,民間爭取自由民主的社會運動一波接著一波。 解嚴後的台灣政治社會氛圍,漸漸脫離了集體恐懼。 但是執法者在追捕推動民主化、言論自由的政治異議人士,仍以「服從命令」為藉口,迴避個人道德良知選擇。 解嚴後之後,諸如侯友宜之輩的警界人員,為求表現,仍然賣力打擊政治異議人士,這種政治人物怎麼會有資格繼續留在政壇? 民主台灣,威權不會再復辟了嗎? 播出日期:2024/02/18. 同步於寶島新聲 FM 98.5 每週日 19 時播出. Music credit:

  5. 2021年7月9日 ·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即將離台,今天下午發佈一封公開信,除了向台灣人民道別,也回顧在台灣的歲月與經歷。他表示,自從 19 歲第一次來台灣就注定與台灣有深刻連結,未來將永遠會記得台灣朋友的溫暖真摯,並在信件最後溫暖地表示「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6. 2020年12月4日 · 這是一本結合日曆與台灣歷史的「曆史書」,作者透過文字與親繪的插圖告訴你歷史上的今天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每一天,從你撕開日曆的這一刻起,就可以馬上認識這篇土地上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與人物故事。 當初是什麼樣的契機會讓您會想要做這本書? Mock Mayson:我們台灣人在過節的時候很多都是黨國留下來的節日,好像沒有屬於自己的節日,比如行憲紀念日啊,就是中國黨國留下來的節日,我們台灣人對於自己的節日好像只知道 228。 可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二二八其實是延伸的事件,從前面的事情一直到後面的事情,二二八是一個完整歷經一年多醞釀出來的一件事件。

  7. 2022年11月18日 · 《不投降承諾書》發起團體. 左起:台灣制憲基金會宋承恩副執行長、台灣安保協會何澄輝副秘書長、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陳南天主席、台灣長老教會林偉聯牧師、台灣黑熊學院沈伯洋教授與台灣教授協會陳俐甫教授. 圖/台獨聯盟提供. 《不投降承諾書》意在團結台灣. 《不投降承諾書》本身不具法律強制力,但這正是其重要性所在:它帶著台灣公民社會對政治人物的期望。 透過呼籲政治工作者簽署《不投降承諾書》,公民團體希望提醒當前有意從事公職者,必須具備安全意識,帶頭維護台灣安全。 民間團體提供的,是一個平台,供政治工作者表達其對選民的承諾(commitment)。 當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作出這樣的承諾,《不投降承諾書》中的基本信條,將成為當前在台灣從事公眾事務的最大共識與最基礎的標準。 在這個意義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