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4月1日 · 改變孩子一生的5個習慣. 現在小孩的生活和大人一樣資訊超載誘惑超載造成選擇太多時間太少孩子習慣藉口拖延與抱怨。 沒有時間和孩子一起建立好習慣的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造就了沒有生活能力、缺乏責任心、消極負面的下一代。 命好不如習慣好,5大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3步驟今天就建立。 楊定一、李偉文……五大黃金講師,分享習慣教養心法。 父母習以為常的不當教養習慣,如何停止再複製。 2012-04-01. .文 / 黃惠如.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字級. 收藏. 分享. 11/15康健樂活節 簡文仁帶你一起來Walking~免費報名>>

  2. 2017年7月17日 · 她覺得小時候跟爸爸講話最有挫折,因為黑幼龍的眼睛都沒有看著她。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建議,「父母要練習耐著性子聽孩子講話,讓孩子有機會把他的困擾和痛苦講出來」。 孩子常常走到死胡同,常常因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個選擇,「讓孩子知道面臨選擇時,勢必要選擇、盡力去選擇,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認為,遇到事情時,首先,讓孩子說出他已經試過的解決方案,接著儘量讓他想出其他的可行的辦法,此時孩子可能情緒反應強烈,你必須耐心引導他。 待他說出一些建議後,你也可以接著提出其他的解決方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 2010年8月1日 · 您一定不知道我有多愛您們! 」甚至拉起廖玉蕙的手,眼中泛起淚光。 廖玉蕙嚇了一大跳忍不住問:「你受了什麼刺激嗎? 」兒子繼續說:「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事您都要記得我有多愛您們。 」經她再三保證了解他的愛兒子才放她去睡覺直到一個多月後兒子多日沒回家過夜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兒子準備自立門戶怕她承受不住於是先用愛的告白為她打了預防針」。 那陣子兒子常在週末上夜店,她總擔心會出事,為此母子多次爭執,她曾明白表示希望兒子搬出去,眼不見為淨。 然而當兒子真搬出去了,她的惆悵卻揮之不去。 「明明知道兒女要展翅高飛,放手卻如此艱難。

  4. 2010年5月1日 · 2010-05-01. .文 / 編輯部.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字級. 收藏. 分享. 談起媽媽經我是有資深經驗的,因為我很年輕就做了媽媽。 現在我的兩個女兒分別已40歲、44歲,三個孫子也都逐漸長大,所以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外婆、當個媽媽的媽媽。 比如孫子誤吞珠包上的珠子,我會勸女兒,嚴正地訓誡一頓就好,不要叨唸太多次。 我覺得不同階段,媽媽應有不同做法。 兩個女兒還小時,我們住在國外,我嚴格規定她們回家只能講中文,希望她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小學與初中都規定她們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到別人家裡一定要循規蹈矩。 童年是塑造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媽媽的教養必須規矩嚴明。 另一方面,我也很保護女兒。

  5. 2018年9月14日 · 誰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突然從一個活力充沛、高高在上的狀態,突然跌落下來,有時候可能只是他出門不小心跌倒,或是原本以為只是有點不舒服,但檢查報告結果讓所有人錯愕,其實在照顧父母這件事上,子女往往會覺得措手不及,如果你有手足 ...

  6. 2023年2月1日 · 情緒勒索(英文 emotional blackmail,也稱情感勒索)指的是一種情感操控行為,利用操縱對方感受的好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或者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跟觀點。 通俗用語中,會簡稱為「情勒」。 加州心理學博士、治療師佛沃(Susan Forward)與費瑟(Donna Frazier)在1997年的書裡首度提出「情緒勒索」的概念。 正如所有的勒索行為, 情緒勒索者(勒索方)會試圖從被害者(被勒索方)身上拿到想要的東西,只是勒索依據不是對方的把柄或祕密,而是對方的情緒。 推薦閱讀:「內在小孩」探索自我療癒,3招與內在小孩和好、治療創傷. 情緒勒索3工具 父母、情侶都會使用. 任何人都有可能情緒勒索,包括:父母、家人、夫妻、伴侶、主管、同事、情侶、朋友等。

  7. 2008年4月1日 · 2008-04-01. .文 / 林慧淳.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蕭世英. 字級. 收藏. 分享. 明鳳上國中的兒子最近直嚷著不願上學抱怨老師很兇家庭作業多到寫不完還嫌他字醜當同學面前撕掉作業本令他難堪現在每天早晨起床都得考驗母親的耐力,「真搞不懂為什麼上了國中會這樣? 」兼顧工作和家庭的明鳳精疲力盡。 學生埋怨師長的戲碼經常在校園上演,正值好惡分明的叛逆期,青少年對於老師個人、教學方法或學校制度易生不滿,進而影響學習意願,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出現「因為討厭某老師,所以恨透數學」等極端不良反應。 而家長意識的高漲,更可能將孩子的不滿,升高為親師對立,無助於孩子的成長,因此釐清負面情緒根源、積極溝通,才能真正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 孩子錯? 還是老師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