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朱熹是 程顥 、 程頤 的三傳弟子 李侗 的學生,承 北宋 周敦頤 與 二程 學說,創立 宋 代研究 哲理 的學風,稱為 理學 。 其著作甚多,輯定《 大學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為 四書 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 科舉 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 客觀唯心主義 體系 [1] 。 家世. 朱熹像. 朱熹係紫阳朱氏朱瓌(音同“归”,亦作朱瑰, 五代十国 时期婺源茶院府君)九世孫 [2] ,与 凤阳朱氏 同宗,皆为 唐太宗 大臣兼史学家 朱敬则 公之后裔。 原籍 徽州 婺源縣 (本屬 安徽 ,1952年改隸 江西 )。 出生. 《至聖先賢半身像》朱熹.

  2.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3. 朱熹是 程顥 、 程頤 的三傳弟子 李侗 的學生,承 北宋 周敦頤 與 二程 學說,創立 宋 代研究 哲理 的學風,稱為 理學 。 其著作甚多,輯定《 大學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為 四書 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 科舉 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 客觀唯心主義 體系 [1] 。 家世 [ 編輯] 朱熹係紫陽朱氏朱瓌(音同「歸」,亦作朱瑰, 五代十國 時期婺源茶院府君)九世孫 [2] ,與 鳳陽朱氏 同宗,皆為 唐太宗 大臣兼史學家 朱敬則 公之後裔。 原籍 徽州 婺源縣 (本屬 安徽 ,1952年改隸 江西 )。 出生 [ 編輯]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5月18日 · 朱熹是 程颢 、 程颐 的三传弟子 李侗 的学生,承 北宋 周敦颐 与 二程 学说,创立 宋 代研究 哲理 的学风,称为 理学 。 其著作甚多,辑定《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为 四书 作为教本,也成为后代 科举 应试的科目,在中国大陆,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 体系 [1] 。 家世 [ 编辑] 朱熹系紫阳朱氏朱瓌(音同“归”,亦作朱瑰, 五代十国 时期婺源茶院府君)九世孙 [2] ,与 凤阳朱氏 同宗,皆为 唐太宗 大臣兼史学家 朱敬则 公之后裔。 原籍 徽州 婺源县 (本属 安徽 ,1952年改隶 江西 )。 出生 [ 编辑]

  6. 2021年12月26日 · 朱熹. 孔子之后儒学集大成者. 他的学问.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他曾批评科举. 他的著作反成了科举的标准答案. 他被官场排挤. 他的思想却成为钦定的官方哲学. 他的儒学思想. 穿越800多年传承至今. 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 朱熹一生70余载. 在闽北度过了62年的漫长岁月. 期间,他在武夷山、建阳、 政和、建瓯、延平等地. 成长学习、著述讲学、立说授徒. “琴书五十载” 创建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 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 下周一,南平将在朱熹晚年定居之所. 考亭书院举办一场论坛. 持续推动子文化传承发展. 建阳考亭书院. 今天,小编带你回顾了解. 朱熹传奇的人生经历. 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 朱熹生平简介.

  7. 朱熹唯一非 孔子 親傳弟子而享祀 孔廟 的人,位列 大成殿 十二哲者;“ 二程 ”三傳弟子 李侗 學生 [41] 。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二程”的理本論為基礎,吸取 周敦頤 太極説 、 張載 的氣本論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 [40] 。 與“二程”學説合稱為“ 程朱理學 ”。 其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 其著述甚多,有《 四書章句集註 》《太極圖説解》等。 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 科舉考試 的標準 [41] 。 朱熹還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詩作,有着不容忽視的造詣和成就。 [43] 概述內圖片: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宋人繪朱熹像 [44-46] 全 名. 朱熹 [19] 別 名. 子. 文公. 紫陽先生. 考亭先生. 字.

  8. 2023年11月1日 · 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尊称子,又称阳先生、文公。 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 南宋 徽州 婺源县 (今 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 尤溪县 (今 福建省 三明市尤溪县),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 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 [1]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乡试中考取 贡生 。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 进士 出身。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宋孝宗 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 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 ,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