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隋朝 隋文帝 仁壽年間,杜正倫與其兄杜正玄、杜正藏通過了科舉。 隋代舉 秀才 止十餘人,杜正倫一家已有三秀才,時甚稱道。 杜正倫精於 文學 ,特別精通解釋 經典 。

  2. 《杜工部集》又稱《杜少陵集》,是唐詩人杜甫的作品集。 《杜工部集》一書共收詩一千四百多首。 宋代 王洙 取「祕府舊藏」和「通人家所有」的各種杜集,去其重複,錄取1405首;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合為二十卷 [1] ,寶元二年(1039年)結集為 ...

  3. 杜正伦精于 文学 ,特别精通解释 经典 。. 在隋朝为羽骑尉。. 唐高祖 建立唐朝取代隋朝,杜正伦为 齊州 (今 山东 济南市 )总管府录事参军。. 唐高祖的儿子秦王 李世民 闻其名,令他入直秦府文学馆。. 626年,李世民即位为 唐太宗 。. 尚书右丞 魏徵 ...

    • 生平
    • 文學評價
    • 軼聞
    • 著作
    • 家庭
    • 外部連結

    家族出於京兆杜氏,晉朝時杜遜遷居襄陽。其父杜依藝終於洛州鞏縣令後,其家定居於鞏縣。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年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在隰城縣任上,其詩作《經行嵐州》有「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之句,被楊萬里評為佳句。 永昌元年(689年)前後,或在江陰縣任縣丞、縣尉一類的官職。後轉洛陽丞[註 1]。武周聖歷元年(698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作詩送行者有陳子昂、宋之問等四十五人。 杜審言在吉州任上得罪員外司戶郭若訥、司馬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審言十六歲的兒子杜並為父報仇[註 2],潛入刺殺了周季重,杜並也被侍衛當場殺死。此事震驚朝野,皆稱杜並為孝子。武則天聞知此事,召杜審言入京師,又因欣賞其詩文,授著...

    杜審言的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制之作,以渾厚見長,杜甫云:「吾祖詩冠古。」工於五律,對近體詩之形成與發展,頗有貢獻。被後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長達四十韻,為初唐近體詩中第一長篇。 當時人對杜審言的詩歌評價就很高。陳子昂稱之為「徐陳應劉不得劘其壘,何王沈謝適足靡其旗」。宋朝時不少人認為杜甫的詩作受到杜審言的不少影響。

    《新唐書》本傳記載,杜審言對宋之問等人非常傲慢,但杜審言死後宋之問作祭文對他相當推崇,後人多認為是史書記載不實。 新舊唐書還記載杜審言選官蘇味道天官侍郎之事,該事最初見於《太平廣記》所引五代時人所寫的小說《譚賓錄》。但蘇味道任天官侍郎時,杜審言只是洛陽丞,並無選官資格。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杜審言集》10卷,已佚。
    《直齋書錄題解》著錄《杜必簡集》一卷,有詩無文,詩共四十二首。
    《全唐詩》卷六十二收杜審言詩

    夫人

    1. 薛氏 2. 范陽盧氏,隋朝吏部尚書、容城侯盧柔五代孫女,渭南尉盧元懿的孫女,廬州慎縣縣丞盧元哲之女

    子女

    1. 長子 杜閒,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杜甫之父 2. 次子 杜並 3. 三子 杜專,開封縣尉 4. 四子 杜登,母盧氏,武康縣尉 5. 杜氏,嫁蜀縣丞鉅鹿魏上瑜 6. 杜氏,嫁濟王府錄事河東裴榮期,封萬年縣君 7. 杜氏,嫁平陽郡司倉參軍范陽盧正均 8. 杜氏,母盧氏,嫁硤石尉京兆王佑 9. 杜氏,母盧氏,嫁常熟主簿會稽賀醯

    子孫

    1. 杜甫,詩聖、杜拾遺,長子杜閒之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全唐詩/卷062
    古詩庫:杜審言全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杜審言詩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亦凡公益圖書館
  4. 分類:明朝畫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朝畫家」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160 個頁面,共 160 個。 A. 安广誉. 安绍祖. 安绍芳. B. 边景昭. 卞榮. 畢懋康. C. 陳繼儒. 程嘉燧. 陳丹衷. 陳沂 (正德進士) 陳淳 (畫家) 崔子忠. 陈洪绶. D. 丁燧. 丁锡. 丁雲鵬. 戴進. 戴浩 (政治人物) 董其昌. F. 范允臨. G. 歸昌世. 郭都贤. H. 胡正言 (画家) 何淳之. 黄伯珪. 黃濟 (畫家) J. 计成. 金湜. K.

  5. 臺灣正體. 工具. 《 杜詩詳註 》是清代注 杜甫 之詩的集大成著作, 仇兆鰲 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仇兆鰲開始著手對 杜詩 的校注工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脫稿,奏請進呈康熙帝御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杜詩詳註》付梓。. 康熙 ...

  6. 杜詩鏡銓 》是清朝 楊倫 作品,凡二十卷。 楊倫是 乾隆 四十六年( 1781年 )進士,歷任邑宰。 晚年主講武昌江漢書院。 自稱用功杜詩近二十年,而《鏡銓》之名取自杜詩《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之句。 該書是最為晚出的杜詩全注本,楊倫詮注杜甫詩文以 朱鶴齡 的《輯注杜工部集》為底本,乃避 仇兆鰲 注之煩瑣,以精簡著稱。 [1] 但在考訂上並沒有多少新的見解。 乾隆 五十六年( 1792年 )初刻,即九柏山房刻本。 同治 十一年( 1872年 ),時任四川總督 吳棠 重刻於成都四川節署,附 張晉 《讀書堂杜工部文集註解》二卷,是爲望三益齋本。 郭紹虞 評此書:「以精簡著稱。 不穿鑿,不附會,不矜奇,不逞博,而平正通達,自使少陵精神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