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波蘭是 聯合國 的創始成員國,也是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世貿組織 、 歐盟 、 北約 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國名 [ 編輯] 波蘭的國名起源於6世紀至8世紀期間居住在今天的 大波蘭地區 瓦爾塔河 流域的一支 西斯拉夫 部落——古波蘭人( 波蘭語 : Polanie )。 [17] 該部落的名稱源於 原始斯拉夫語 中的名詞 pole (意為「田地」),而該詞本身又源於 原始印歐語 單詞 *pleh₂- (意為「平地」)。 [18] 這一詞源暗示了古波蘭人居住地區平坦的地形。 [19] [20] 英語中的 Poland 一詞由 德語 中對波蘭的稱呼 Polen 與表示民族或國家的後綴 -land 組合而來,在16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

  2. 波蘭國家獨立日 ( 波蘭語 : Narodowe Święto Niepodległości )是 波蘭 的國慶日,定於每年的11月11日,屬國定假日。 這個節日的訂定是為慶祝遭 俄羅斯帝國 、 普魯士王國 及 奧地利帝國 分割的波蘭,在歷經123年之後,於 第二共和時期 重新奪回主權。 波蘭主權的奪回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之所以會定在11月11日,乃是因為 约瑟夫·毕苏斯基 在這一天取得波蘭的掌控權 [1] [2] 。 此一國定假日制定於1937年,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只慶祝過兩次。 戰後, 波蘭人民共和國 的共產政權將這個獨立紀念日自月曆上刪除,但波蘭人民依舊在私底下慶祝。

    • 早期歷史
    • 中世紀
    • 近代
    • 現代
    • 當代

    在至少50萬年的史前時代,現今波蘭地區已有智人在此地間歇性地居住。根據考古發掘,波蘭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聚居活動。 早在6~10世紀中葉,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開始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隨之產生。

    皮亞斯特王朝(966-1385年)

    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其它部落。 皮亞斯特王朝的大公梅什科一世(960-992年)建立早期封建國家。965年梅什科一世迎娶了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女兒杜布拉娃,然後於966年在拉丁禮教會主持下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並將其定位作國教,開啟波蘭的基督教化。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1025)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12世紀中葉,在博萊斯瓦夫三世(1102-1138年)死後,由於王公、貴族和教會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全國分裂為幾個公國,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

    蒙古入侵與重振領土

    1241年4月9日,在萊格尼察的一座小村莊,由蒙古帝國大將拔都統率,速不台指揮的2個圖們蒙古軍隊(8,000 - 20,000人)與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下的波蘭軍隊(25,000人)交戰,為列格尼卡戰役,這支聯軍的士兵分別來自波蘭、以及少量條頓騎士團、摩拉維亞。蒙古人取得勝利,令歐洲各國震驚,但是由於窩闊台汗去世,他們不得不折返回去選出新任大汗。經受過第一波蒙古入侵的波蘭雖未有被佔據,但在此後繼續遭遇了系列侵擾,原有主要城鎮飽受蹂躪淪為廢墟,工商業毀於一旦與本不強盛的中產階層銷聲匿跡,令國度內社會經濟結構顯現出斷層。波蘭皮雅斯特諸地君侯們為恢復領土經濟和稅源增長動力,在十二到十三世紀時期是推崇寬鬆(居留)政策,對外頒佈各項獎勵和優惠條件,吸引和招徠受馬德堡法保護的德意志商人及手工藝人,很快令波蘭各城鎮擠滿了聞訊而來的德意志人以及其開辦事業所聘用的工人們——其中條頓人就此在波蘭經濟生活中開始有了顯著影響力,其印跡流傳至當代仍然可見。 當時猶太人亦跟隨德裔移民的步伐,受波蘭新生事業發展潛力吸引而源源不斷地進入波蘭屬地。見於猶太人對重振波蘭經濟生活的重要作用,大波蘭公爵虔誠者波列斯...

    雅蓋隆王朝(1385-1572年)

    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年)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亞維,於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卡吉米日三世(1333-1370年)統一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東波莫瑞還分別為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西里西亞則被波希米亞占領。 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385年在克雷沃簽訂聯盟條約,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以聯姻的方式實行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在波蘭的影響下,大部分立陶宛人皈依羅馬天主教。 1410年,波蘭-立陶宛領導的由波蘭人、立陶宛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捷克-摩拉維亞人、瓦拉幾亞人、韃靼人、馬扎爾人等組成的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予條頓騎士團毀滅性的打擊,並全殲由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瑞士人等組成的騎士團2.7萬人,阻止條頓騎士團的東侵。該戰役鞏固波蘭-立陶宛大國的地位,戰役的勝利也是斯拉夫民族和波羅的海民族團結戰鬥的象徵。 1466年,從德意志人手中收復富庶的東波莫瑞,以格但斯克為中心的東波莫瑞的收復,刺激糧食的出口,貴族莊園紛紛建立勞役制莊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城鎮開始出現手工工場。亞蓋洛王朝...

    三次瓜分

    18世紀後半期,波蘭生產關係中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羅斯帝國女皇凱薩琳二世的武裝干涉。 1772年5月,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割地予俄普奧,波蘭成為這三國的保護國。 人民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把革新運動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四年議會通過《五三憲法》,取消自由否決權,也是歐洲最早的成文憲法。凱薩琳二世再次對波蘭進行武裝干涉。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再次割地予普魯士和俄羅斯,並成為沙俄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4年,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領導下舉行起義,後被俄羅斯軍隊鎮壓下去:在1788~1794年間重建國家起義運動的不少領袖不得不逃亡他鄉,否則就是被囚禁起來。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士也在協定上簽署。根據該協...

    外國統治(1795-1918)

    1797年1月俄普奧三方達成協議,從官方用法上剔除掉波蘭的稱呼,令許多具教育背景的波蘭子民懷疑其身份認同能否存活下去:1796~1798年間波蘭內嘗試武裝反抗以光復波蘭的所有嘗試,都遭到了殘酷鎮壓。 1809年,耶拿戰役中普魯士被法國打敗,拿破崙的法軍攻入普屬波蘭,在波蘭中部建立傀儡政權華沙公國。 拿破崙和其法蘭西帝國失敗後,歐洲列強簽署《維也納和約》,歐洲恢復拿破崙戰爭前的格局,短命的華沙公國被割裂,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中立的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區成立波蘭會議王國,由俄羅斯沙皇兼領國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結果失敗。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併入奧地利。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1863年1月的起義遍及波蘭王國、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頒布解放農奴的法令。 1864年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民主黨投靠俄羅斯,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匈帝國、德國,只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戰爭。 進行到關鍵的1915年8月,德軍攻入俄屬波蘭,並佔領了立陶宛,推進至拉脫維亞西部及白俄羅斯西部等腹地。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2月底,德、奧成立「波蘭攝政王國」,並開始在波蘭徵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 到1917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戰爭,在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先前俄羅斯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權利。

    第二共和國(1918-1939)

    1918年10、11月,一戰接近尾聲,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趨於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有利的國際條件,波蘭復國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開。10月23日,華沙組成波蘭政府,10月28日,奧占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波蘭清算委員會」(Polska Komisja Likwidacyjna)。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則在盧布林成立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Tymczasowy Rząd Ludowy Republiki Polskiej)。 11月11日,波蘭政府由畢蘇斯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斯基領導。11月18日,畢蘇斯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復獨立,重建國家。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梅希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就對也是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4年)

    1938年,波蘭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期間保持中立,而從中吞併西里西亞東南部的切申;然而,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並向波蘭發出戰爭威脅。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秘密議定書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發動波蘭戰役,波蘭戰役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德軍迅速侵占波蘭大部分領土,波蘭軍民英勇抗戰。9月17日,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開始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義務,同時也為蘇聯的利益建立防範德國的緩衝地帶「東方戰線」,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入波蘭東部,占領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與此同時,波蘭政府逃亡國外,先在巴黎組成以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將軍為首的流亡政府。法國戰敗後,1940年,流亡政府遷往英國。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德、蘇兩軍以皮薩河—納雷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分割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0月初,德占波蘭中的波蘭走廊和但澤被納粹政府納入德國版圖,而將波蘭南部成立「波蘭...

    第三共和國(1989至今)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內外政策開始採用「新思維」,並給東歐國家鬆綁,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 1989年6月4日,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更改國名、國徽、國家性質,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刪去統一工人黨領導作用的條款,實行軍隊國家化,禁止政黨在軍隊、企業和國家機關中從事組織活動,新生的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政治正式走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不久,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華勒沙及支持者宣稱圓桌會議協議已經過時,要求總統辭職,舉行新總統和議會大選。1990年1月27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十一大,宣布執政黨停止活動,一個執政45...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波蘭國家獨立日波蘭語:)是波蘭的國慶日定於每年的11月11日屬國定假日這個節日的訂定是為慶祝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及奧地利帝國分割的波蘭在歷經123年之後於第二共和時期重新奪回主權

  5. 2022年3月31日 · 這是俄烏戰前波蘭面對的局面 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經濟波蘭一度陷入獨立以來第一次的經濟衰退面臨歐盟國中最高的通貨膨脹同時歐盟360億歐元的疫情復甦基金因為波蘭政府對法治的破壞而被凍結

  6. 波蘭國家獨立日波蘭語Narodowe Święto Niepodległości)是波蘭的國慶日,定於每年的11月11日,屬國定假日。 這個節日的訂定是為慶祝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分割的波蘭,在歷經123年之後,於第二共和時期重新奪回主權。

  7. 波蘭國家獨立日波蘭語: Narodowe Święto Niepodległości )是波蘭的國慶日,定於每年的11月11日,屬國定假日。 這個節日的訂定是為慶祝遭 俄羅斯帝國 、 普魯士帝國 及 哈布斯堡王朝 分割的波蘭,在歷經123年之後,於 第二共和時期 重新奪回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