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by 照護線上 編輯部 | 6 月 15, 2023. 79歲的林女士(化名),因腹部疼痛遠從金門來台就醫,剛住院時無明顯症狀,但經一周的時間,病況竟出現變化,除了腹腔有腫塊之外,甚至出現夜間盜汗、食慾變差等情形。 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宇表示,林女士具典型淋巴癌常見症狀,後經診斷確定罹患高侵襲性之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立刻安排相關治療。

  2. 三種藥物中,一為類固醇,即便歷史悠久至今仍為相當重要的治療用藥;二為蛋白酶體抑制劑(PI),協助分解細胞內老化蛋白;三為免疫調節劑,其目的是改變癌細胞生存環境使其不易生存。 謝宇主任表示,以新一代免疫調節劑而言,在三種藥物合用時會產生卓越成效,根據研究顯示,可協助將患者平均存活期提升至10年以上,而逾半數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65個月。 相對傳統癌症治療如化療、放射線治療等,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式更有針對性,且多以口服或皮下注射,因此患者不需花太多時間待在醫院治療,提升療效同時有效增添用藥方便性。 除治療成效外亦重視生活品質 籲以正向心態抗病.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早期特徵容易被忽視,呼籲民眾可多利用CRAB口訣評估自身狀況,提高警覺。

  3. by 健康醫療網 | 6 月 3, 2019. 記者:曾正豪報導. 「默克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的侵略性皮膚癌,較黑色素瘤更為惡性、病程進展更快速。. 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宇醫師說明,默克細胞癌在台灣一年大約新增10-15位案例,他曾收治一名50歲的案例,先前在手肘摸到 ...

  4. 「免啦! 免啦! 」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擺擺手說,「醫生,我不要治療啦! 因為骨頭痠痛而就診的老太太,萬萬沒想到最後的診斷竟然是血癌。 一聽到血癌,老太太便聯想到打針、住院、化學治療,於是搖頭拒絕。 「你先不用擔心,」醫師仔細地解釋,「你的病名叫做多發性骨髓瘤,目前大多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只要狀況穩定,就不太需要住院。 聽完醫師的說明,老太太才鬆了口氣,願意接受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劉嘉仁醫師分享,「老太太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合併一些免疫調節藥物及類固醇,讓多發性骨髓瘤得到很好的控制,到現在還是規則的回門診追蹤、治療,狀況相當穩定。

  5. 目前的治療是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已經可以拿到四種效果很好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口服標靶藥物,蔡承宏醫師解釋,只要每天按時吃藥,就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治療成果,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在開始治療之後,病患需要接受常規抽血檢查,看白血球是否下降,血小板、紅血球是否回升到正常狀況,蔡承宏醫師解釋,另外會接受染色體檢查、分子相關檢查,看癌症基因的PCR,是否降到可容許的範圍之內。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口服標靶藥物,患者需要注意的狀況也不同,蔡承宏醫師說,部分藥物可能有腸胃道副作用,部分藥物會讓血糖、血脂肪控制變差,如果有類似狀況,建議跟主治醫師反應,切勿自行停藥。 透過適當的處理,可以讓副作用減輕,維持原本的治療成果。 「治療的時候一定要規則服藥,才能有最好的治療效果。

  6. 劉嘉仁醫師: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是來自於漿細胞的變異,漿細胞是一種白血球,它是負責分泌抗體的白血球。 因為基因突變,導致漿細胞不正常的生長以及分泌不正常的抗體,就會導致多發性骨髓瘤。 劉育志醫師:請問多發性骨髓瘤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劉嘉仁醫師:臨床上比較常就醫的症狀,比如說像是感染,或是因為貧血,其它的因素去看貧血,然後貧血被轉診來血液科,此外也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為下背痛,原本要做骨科方面的手術,或是檢查的時候,然後被骨科診斷,有些病人是不明原因的腎臟衰竭,然後去求診腎臟科然後才被診斷。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策略為何?

  7. by 健康醫療網 | 6 月 30, 2023. 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 「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SAA)」是一種良性血液疾病,主要是因為「骨髓乾涸」造成種種症狀。 義大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廖浚凱醫師表示,骨髓製造各種血球,一旦乾涸,造血細胞被脂肪細胞取代,就會產生貧血、血小板低下、白血球下降等情況。 民眾若有相關症狀可前往「血液科」或「血液腫瘤科」診斷、治療。 不過,千萬別因為科別有「腫瘤」兩個字就認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是絕症,應先了解疾病症狀、治療方法等,破除血腫科迷思並獲得適當的治療。 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影響血球 產生造血不良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