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特斯拉充電時間 相關

    廣告
  2. 馭電馳騁渴望,【和運Tesla長期租賃】帶你輕鬆啟程!月租$23,300起即刻體驗純電未來,了解詳情! 低月付低保證金,即刻領會Tesla駕馭快感!6/30前交車再享獨家禮遇,快洽和運展開純電旅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8日 · 特斯拉表示,V3 可以為車主節省 50% 的充電時間,預計 15 分鐘就可以飽電,比現在的 V2 減少大約 30 分鐘的充電時間。 就算只 5 分鐘,120 公里的續航力也夠日常通勤了。

  2. 2023年7月18日 · 特斯拉本身有 3 種充電方式,除了可在住家安裝「家用充電站」,車主在外出時也可以利用設置在公共場所的「超級充電站」和「目的地充電站」來補充電力。

  3. 2024年5月17日 · 為了加速充電速度,鄉野傳說層出不窮. 某位車主於 Reddit 論壇上提問,有位車主分享在網路上得到的偏方,就是 在充電時將特斯拉前方引擎蓋打開的話,充電效率會有所提高 是否是真的?. 下方有位用戶分享,儘管沒有實測分享數據是否真如同偏方所述 ...

  4. 2020年9月4日 · 根據測試,冠軍為特斯拉的 Model 3 Performance,行駛距離為 377 公里;也就是說,特斯拉車主可以在台北飽電,然後以時速 112 公里的速度直接衝到高雄。. 而第二名則是實驗發起者「Polestar」自家的電動車 Polestar 2,行駛距離為 330 公里。. 但 Polestar 官方曾 ...

    • 電動車的續航力真的好嗎?
    • 充電站的數量足夠嗎?
    • 電動車的電池容易壞?
    • 看更多電動車

    首先是續航力的問題。以特斯拉的 S75D 車型為例,S75D 車型使用一組 75 度的鋰電池,實際可使用電量 72.6 度。按官方公布 NEDC 可行駛 466 公里。按照特斯拉車主的實測經驗,平均電耗 217 Wh/公里,也就是平均單趟可行駛里程為 72.6*1,000/217=334.6 公里,雖然數字不及官方標準,但考量各自輪圈半徑不同、行駛路段難易程度不同等外在變因,這樣兩成的差距是可接受的。 你可能會想,那單趟 334 公里這個續航力是否足夠?根據交通部 106 年發布的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自用客車使用目的以通勤(學)43.1% 與休閒 24.8% 合計超過七成所占比例最高,而對應單次平均行駛里程為 30.5 公里與 47.2 公里,單次行駛里程超過 100 公里以上的...

    據調查,充電站分級以及普及率,往往是讓消費者最望之卻步的關鍵點,接下來將對目前的三種充電等級做介紹,由慢到快分別是:家用充電、專用充電與特用充電。 家用充電就像是旅充,使用隨身攜帶的充電器接上家用 110 V 或 220 V 充電,但受限於電流大小,以 110 V/5~10 A 來做計算,每小時充電量僅為 0.6~1.1 度電,意即可行駛旅程約 2.8~5.5 公里。此外如考量到戶外、公共場所插頭找尋不易、停車位置問題、旅充線長問題,這個方式目前實際效益相當低,不切實際,所以我的經驗是你可以把這個充電方式直接排除。 往上一級是專用充電,這是專門為了電動車建置的充電設施,包含建置在自家用的充電樁也屬於此類型,Tesla 稱這級的充電為目的地充電。專用充電一般使用 220 V 電源,其電流在 3...

    最後,很多人會擔心電動車最關鍵零件—也就是鋰電池的壽命,因為不像汽油車,電動車的電池壞了,基本上整台車就報廢了。 一般而言,常規的鋰電池壽命至少需要滿足1,000 次的深度充放電測試後,還能維持80% 的容量。簡單以單次續航力 334 公里來計算,經過 1,000*(334+334*0.8)/2=300,600 公里的行駛後,續航力會降至 334*0.8=267 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計算是以深度充放電,也就是 100%→0%→100%→0%(100%DOD,Depth Of Discharge)循環為假設前提。實際上深度充放電對於電池壽命是最嚴苛的充放電測試標準,正常使用下你不可能常常用到完全沒電,這樣真的就要叫拖車了。 事實上,電動車推翻了汽油車的底層邏輯。汽油車的發展是一種代步工具...

  5. 2023年7月7日 · 除了福特、通用、Rivian 、 Volvo 、Polestar 和賓士共 6 間車廠外,3 家電動車充電設備製造商 Blink Charging、ChargePoint 及 Tritium 也宣布跟進,將供應具備特斯拉充電接頭的充電樁。

  6. 2020年10月21日 · Tesla 團隊亦針對不同程度的放電行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鋰電池在 15,000 次循環之後,其效能表現依然維持非常好的狀態。不過上述結果是來自技術層面研究,並非指現時已經配置於 Tesla 車系的電池,而 Tesla 亦未有透露將技術商品化的時間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