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2日 ·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生活在別處,在偶像劇裡,在言情小說裡,在霸道總裁愛上小資女的故事裡,因為那些故事裡的人都不用付出什麼辛苦,也不用有什麼壓力,可以輕輕鬆鬆有人愛、有人疼,有人買包、買房、買車,轉角遇到愛,還百分之百無條件 ...

  2. 2017年9月11日 · 很多人捨棄了夢想、捨棄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把時間全投入在一份賺錢的工作中。甚至,捨棄了生活 — 戀愛的體驗、與家人的情感相處、與朋友的關係連結、自己的興趣嗜好、身體健康、甚至心靈平靜等工作以外的人生一切。

  3. 2019年3月11日 ·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對現狀感到不滿,試著用 5 步驟重新找回方向. 目標就像明星一樣,可以給我們人生指引。. 但是,想要到達目標,必須先確定該朝著哪個方向走。. 我們必須選擇一條可以通向它的道路。. 正確的人生方向,讓你可以持續發展,少 ...

    • 心理學「自我差距理論」的 3 個自我面向
    • 別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來衡量自己
    • 問自己「要去哪裡?」,重新檢視自己
    • 職場裡的「行動偏誤」,容易讓我們空轉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三種不同的自己。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上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理想我」是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同事或老闆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Higgins 認為人都有動機想要達成某種狀態,無論是家庭幸福、工作成就或自我成長,使「真實我」能引導自己到那樣的狀態,但若達不到標準,就產生了「心理差距...

    我以前大學同學小苗,她現在的職場表現可圈可點,但身邊的朋友不知道她初入職場時一度被焦慮、憂鬱籠罩。她有完美主義性格,負責任又自我要求高,求學時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在學校都以成績、分數來論表現,後來分數逐漸變成她在評估自我價值時的重要因素,只要有幾次考差,她就會自我責難,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傳統升學主義走過的孩子,好像都會這樣扭曲自己的價值)。 當一個人的價值與快樂,從「是什麼」讓我們滿足,轉變成「多少分」讓我們滿足,她開始被外在分數影響。因為她的注意力開始從學習的本質,轉移到分數的變動,在學校時是成績,在職場就變 KPI(關鍵績效指標)。 小苗能力不差,但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我看她越來越累,越來越退縮,以前的自信不復見,有天她來找我聊工作狀況時,泣不成聲,覺得自己沒有符合預期。她害怕自己無法像...

    我問她「妳想去哪裡?」,她困惑地看著我。 「別再問別人需要什麼?做你自己,這個世界需要的,就是做你自己。」我說。 大部分時間,我們因為忙碌或其它原因,使得目標逐漸模糊;或因為太在意終點,而忘了自己當下可以獲得什麼?最後搞得自己好累。 問問自己「要去哪裡?」是一個校正的過程,這讓你能重新檢視自己,弄明白那麽努力,是為了把自己帶去哪裡?並不會花你太多時間,卻可以讓我們重新看看,自己這麼用力,到底有沒有往自己想要的地方去。這個地方,要是自己真正想去的,而不是別人要你去的。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有苦勞、有在做事,就可以緩解自己沒有達到「理想我」或「應該我」的不舒服。 每個人現在的狀態,是「真實我」;每個人期望的狀態,是「理想我」。當「理想我」和「真實我」有落差時,就容易讓我們焦慮、憂鬱,非得要做些什麼緩解不安,又或者什麼都做不了。這時候的心理狀態很像「落輪(台語)」的腳踏車,我們很努力地踩,但卻沒有前進的感覺。但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我有在動、我有在努力」的感覺,這就是所謂「行動偏誤(action bias)」。 小苗之前就是落入「行動偏誤」的空轉裡,但當她重新校正、看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能讓自己重新往夢想的藍圖邁進。環境仍會替她打分數,但她會開始告訴自己這些分數不代表全部的人生,也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能力。覺察這件事後,重新定義自己的「理想我」與「應該我」...

  4. 2017年1月26日 · 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定義自己!. 6 個方法肯定自我,才有勇氣做想做的事. 每到年節,回家的心是既期待又害怕。. 期待與家人團聚一起的時光,但也擔心被問東問西:「聽說隔壁小李今年又晉升了」「什麼時候要讓我抱孫子啊?. 隔壁王媽都已經當好幾年阿 ...

  5. 2019年9月18日 · 建立心理盤點清單,找出所有會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決策。這是重新掌控生活的第一步。 首先,拿出之前準備好的一張紙。將紙分成三個欄位。在第一欄,列出所有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在第二欄,列出你應該要做的事情。在最後一欄,列出你想要做的 ...

  6. 2021年3月31日 · 以高度個人主義的北歐國家為例,獨自生活相當普遍,一份調查各國「老年人是否有一段時間感到孤獨」的報告揭露,全球獨居人口比例前 2 高的丹麥與瑞典,僅有 25% 和 30% 受訪者回答曾感受孤單,意味「獨處」與「孤獨」兩者之間並無正相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