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6日 · 概要. Ernst & Young LLP安永美國於2020與2022年底針對200位供應鏈高階管理人員進行調查該調查內容包括新冠病毒疫情對受訪企業供應鏈的影響該企業未來一至三年的優先要務以及其將如何實現供應鏈數位化本文將深度探討上述調查的三項主要發現時至今日疫情仍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帶來各種險峻的挑戰直至2022年各國的鎖國政策持續減緩或中斷原物料以及成品的貿易流。 然而,疫情為供應鏈帶來的挑戰不完全是前所未有,例如疫情間暴發出的人力短缺與停工相關損失,都是疫情前即存在的隱形漏洞。 總而言之,疫情加速並放大了早已存在於供應鏈的各種問題. 以下為Ernst & Young LLP於2020年底以及 2022年九月份(EN) 進行的調查結果。

  2. 從一月疫情爆發以來企業談的多半是如何反應疫情帶來的即時衝擊包括供應鏈斷鏈缺工交通中斷等影響隨著疫情發展至今已蔓延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擴大至整體消費與經濟的衰退此時面對終端市場的蕭條企業則必須思考在這過程中恢復正常營運狀況並在市場從谷底反轉的過程中尋找生存空間。 預計第三季全球疫情趨緩,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0.8% 當疫情比預期更快消退時,雖然返回正常狀況,但產業已與以前不同。 越來越多的商業和社交活動轉移到網上,並成為不可逆的變化。 也許人們越來越尊重公共機構和醫療專業知識,並且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 隨著病毒的消散,經濟活動在2020年末反彈。 最初的恢復速度很慢,但是隨著消費者變得更有信心,到2021年下半年恢復速度將加快。

    • 疫後供應鏈兩大變化:捨棄「及時生產」、從全球布局改成地方部署
    • 企業供應鏈韌性有多少?一張自評表快速健檢
    • 供應鏈韌性如何養成?先從檢視庫存成本下手!
    • 企業如何靠數位轉型強化供應鏈體質?從二個層面切入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黃昶勳提到,供應鏈在這波疫情下會有兩大調整,一是從精實生產轉為計畫生產。 製造業過去提倡用 「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來減少庫存成本與人力冗餘,有些公司甚至能將庫存周轉率壓在 1 個月內,但疫情下的工人隔離期動輒半個月,一斷鏈,庫存根本難以應對。 因此,他會建議企業要有「計畫生產」的思維,就像 Google Map 安排最佳路徑一樣,從A點到B點有不同的到達路徑,當最快路徑不通時,馬上可以換交通工具、路線,同理來看,企業要有更多元的生產方式與組合,才能在危機到來時,即時排出新的生產流程,應對任何不可預期的情況。 第二個是從長鏈改成短鏈布局,過去為了追求高毛利,會將下游製造移到生產成本低的國家,但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對 2500 億中國商品加...

    企業該如何檢視供應鏈的韌性程度呢?曾韵建議企業參考國際標準,如:ISO22301(供應商的營運持續能力)或 PA 7000(供應商的營運能力、品質、資安、安全、營運持續……等),以此設計供應鏈稽核問卷,瞭解自身供應鏈的狀況。抑或透過供應鏈韌性自評表,快速評估公司的準備程度,若分數落在 30 分以下代表準備不夠充分,應針對弱項補強。

    面對供應鏈的大幅變動,經理人可從哪部分準備起,養成供應鏈韌性呢?專家認為,短期來看,可從庫存檢討與多元採購著手,補強供應鏈的脆弱環節,來應對疫情間緊急的狀況;中長期則藉由強化供應鏈計畫能力、建置跨國生產中心等措施,逐步調整生產策略,以永續經營為目標。 過去企業常有庫存成本與風險應對的難題,「庫存要拉高到多少,才能度過供應中斷的考驗?」「庫存水位提高後,現金水位是否足夠讓企業持續營運?」等都是存貨拉升時,企業會有的疑慮。

    雖然疫情加快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腳步,但黃昶勳認為,目前台灣企業多只做到執行面的數位化,例如表單電子化、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收集了許多資料,但這些資料若沒有與生產排程的方式統合,對供應鏈強化未必有太大的幫助。 數位化工具要對供應鏈有幫助,一是要做到供應鏈各端點可視化,從供應商、生產工廠、物流中心、通路分銷到客戶分店,都能即時分享自己的庫存、訂單與出貨資訊,調節供需落差,避免長鞭效應;二是能依據客戶關係、產品特性、訂單利潤與產品需求數量,排定最適合的生產順序,增加敏捷應對危機的能力。最後,系統還要算得夠快才行。 黃昶勳建議,企業可考慮導入 APS(先進供應鏈計畫系統),它能透明化庫存、生產與原物料資料,還會加上限制條件,如:地緣政治導致關廠、原物料缺乏等限制條件,能模擬分析最適合的解決方...

  3. 啟動韌性供應鏈全球供應鏈危機不想斷鏈就要重鏈. 近年因中美貿易疫情造成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斷鏈斷料問題因疫情限制移工入境更讓原本就短缺的狀況更顯嚴重故許多台灣的廠商選擇擴增海外生產基地或供應鏈生態系根據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近日所發表的2021台灣CEO前瞻大調查》,「供應鏈風險更從去年的第三大風險中躍升成為第一大。 有鑑於此,KPMG安侯建業於今 (4)日舉辦『全球價值鏈重整3X3 再造新商模』研討會,分別就營運、稅務及風險面,在重整期的前、中、後,該如何安排及佈局進行說明。

  4. 2021年7月16日 · 新冠疫情下全球供應鏈風險的因應策略. 2021年07月16日. 新冠肺炎在某些國家持續肆虐徹底改變了企業處理全球供應鏈的方式這場黑天鵝事件已促使許多跨國公司甚至整個產業改變其全球供應鏈模式面對疫情衝擊持續發酵主要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以及經濟不確定性導致港口壅塞等問題公司和政府必須盡速解決全球供應鏈所陷危機避免過度倚賴單一地區或市場來取得原料或成品。 因此,企業將必須考慮數位供應網絡和其他先進技術等解決方案,以因應未來的挑戰,因為新的商業模式下不論是業務持續性或成本都將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 船員所處困境可能打亂全球貿易. 2020年春季,隨著新冠肺炎危機加深,人們開始聽到越來越多有關全球海事活動中斷的消息。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疫情貿易戰下全球供應鏈 2.0之布局策略. 美中貿易戰至今仍舊牽動國際經濟及貿易政策不僅對企業營運和投資產生衝擊驟增的關稅成本增加也造成國際供應鏈的變動更加速了國際產業的分工與重組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使美國反思再工業化的重要性並吸引製造業回流。 根據最新公佈的《KPMG 2021 年台灣CEO 前瞻大調查》顯示,各大企業之 CEO 將供應鏈風險視為未來三年企業主要威脅之一。 對此調查結果,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表示,全球經貿整合將加速朝向雙邊化,區域化發展,此現象無疑為臺灣產業帶來新的商機以及嚴格的挑戰。

  7. 2022年6月2日 · 隨著疫情的發展,「供應鏈」(Supply Chain的重要性不斷地被提起。 供應鏈是企業將產品/服務從設計到生產所有功能活動的總稱,包含與外部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的協調整合。 由於現今企業的供應鏈伙伴往往跨及數國、甚至數洲,因此在整條供應鏈的協調上,只要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因為疫情關係而遭致停工,對於上下游的影響都不可說不大。 也因此,許多學者及產業專家紛紛強調企業在今後的營運上,應著重在供應鏈「韌性」(resilience,也譯為「復原力」)的建立與提升。 「灰犀牛」與「黑天鵝」 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每天都可能會有不同的事件對企業供應鏈造成影響。 這些事件有些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有些則是人為疏失,例如天災、國家政治動盪、原物料缺貨、政府的限電措施、甚或是戰爭等,這些事件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