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21日 · 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 2019 年 5 月,首度將職業倦怠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把它視為一種心理健康問題。 其實,早在 1970 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赫伯特.佛羅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就提出倦怠一詞。

  2. 2019年5月28日 · 工作倦怠(burn-out)是不是一種?. 這個專家討論數十年的問題,最近有了結論!. 5 月 25 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工作倦怠首度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正式承認這是造成心理疾病的因子之一。. 什麼樣的現象符合 ...

    • 除了過勞,還有哪些會造成職業病的因素?
    • 職業病認定 3 大阻礙:低認知、低敏感、低通報
    • 白領工作者常見職業病:腦心血管及精神疾病
    • 2020 年起百人以上企業,須配置醫護人員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定義,職業傷病一詞分別為「職業傷害」以及「職業疾病」。前者指的是在執行職務時,受到立即性的意外傷害,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職災」;而後者指勞工因執行職務暴露在危險因子,導致身體產生疾病,其中危險因子共分為 5 類: 1. 物理性(如噪音、輻射) 2. 化學性(如粉塵、有機溶劑) 3. 生物性(如細菌、病毒、寄生蟲) 4. 人因工程(如長期負重所造成之脊椎傷害) 5. 社會心理性(如過勞或精神疾病) 陳保中解釋,法規上的定義看起來複雜,其實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或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只要是任何因工作導致的疾病或死亡,機率大於一般民眾,都可以認定是職業病。舉例來說,因為礦工長時間暴露在布滿粉塵的環境所導致的塵肺病,沒有挖礦的一般民眾不會罹患,就毫無疑問是職業病。 然而,隨著工作...

    「其實診斷不難,照著一定的原則走就好,真正難的是花時間和工作者解釋是否罹患『職業病』。」陳保中以自己在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看診的經驗為例,常有人因為在工作過程中發病,就認定自己得到職業病,但事實可能是自己未按時吃藥治療原有的疾病;反過來說,如果在下班時間發病,就傾向認為與工作無關,忽略把工作帶回家做,甚至下班後也要聯繫公事,都可能是職業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工作者對職業病的認知不足,也可能錯把職業病當一般疾病求診。陳保中笑稱台灣工作者的個性普遍良善,即使是因為工作導致的疾病,第一時間也會歸咎為自己的身體問題,而不是工作的關係。至於如何提高工作者對職業病的認知,陳保中認為需要時間去教育、學習,但現階段工作者不懂得問,非職業醫學背景的第一線醫師,也應具備職業病的敏感度,在問診時多一個詢問病患...

    從職業病通報數量來看,以服務業為主的骨骼肌肉疾病最高,製造業為大宗的聽力受損次之,加上媒體多報導服務人員或工廠員工罹患職業病,導致白領工作者容易忽略職業病風險,尤其以工作壓力大、過勞、職場霸凌等因素導致的職業性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最為常見,也最難判定。 以過勞為例,除了責任制的基層白領容易過勞外,雇主,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老闆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中小企業占 8 成以上,老闆背負公司業績和發展的壓力,因而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但因為雇主與員工身分、工作內容不同,難走一般職業病的判定流程,相對不易受到保障。 至於職業性促發精神疾病,診斷難度在於許多工作者就職前就有精神相關病史,難以判定是心理因素還是工作因素所導致,至今成功獲得職業病補助的心理疾病,一年不到 10 例。 即使工作者確實因為工作壓力...

    企業層面又該如何預防職業病呢?陳保中提到大部分企業以為提供定期健康檢查就是預防,但員工大多無法解讀報告,也不了解身體狀況和工作的相關性,檢查等同流於形式而沒有實際幫助。 有鑑於此,勞動部頒布的「職業安全衛生法」,於去年 7 月起,規定 200 人以上的企業,要聘用或特約具有職業醫學背景的醫護人員,關注員工的健康狀況;明年 1 月 1 日起,更會調整成 100 人以上的企業都需聘用醫護人員,落實預防職業病。 這些醫護人員就像是員工專屬的家庭醫生,解決員工自行在外求診時,第一線醫生職業病敏感度較低的問題,同時也能提供職場健康教育,當員工罹患職業病時,更能根據工作模式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治療及建議。 陳保中認為更理想的方式,是企業能帶動並鼓勵員工紓壓。以台大醫院為例,未來規畫和大台北地區的運動中心...

  3. 2021年4月14日 · 根據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的 《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 ,包括人因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及社會心理性危害等 5 大類別,最後的認定必須是指定的各大醫院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的專業鑑定報告書為準。 此案中,公司主張糖尿病是引發腦血管疾病的主因,自不能做為法院判定的參考,有時候在勞資爭議調解或訴訟時,提出這種非醫療專業的主觀認知,恐反會被認為雇主有卸責之意圖,要慎之啊! 4.

  4. 2023年6月30日 · Shutterstock. 落枕了怎麼辦? 落枕通常多久才會好? 醫師指出:落枕不是要換枕頭,而是要治療頸椎,有可能是頸椎病變、韌帶夾擠、頸椎間盤突出等病變。 突然發生. 通常在單側患部. 有一固定痛點. 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 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 疼痛難忍且一般消炎止痛藥起不了作用. 持續疼痛超過 2、3 天,且有越來越痛的情形. 肩膀、手臂出現麻痺感,可能得懷疑是其他問題所導致. 一個月內發作 2 次以上. 藥物治療:肌肉鬆弛劑、消炎止痛藥. 復健治療:熱療、超音波、電療,都有助減輕疼痛. 局部注射:在很不得已的情形下,會注射低濃度葡萄糖在拉傷的肌肉筋膜上. 針灸. 運動治療. 健康保健. 落枕了怎麼辦?

  5. 2019年4月12日 · 在「預防腦中風」這個議題上,中醫強調回歸到「養生」觀點,沒有好的飲食和生活管理,就容易步入疾病的風險中。 不過,多數現代人對養生之道有所誤解,以為「吃對了」就是養生。

  6. 2024年3月20日 · 管署提醒,全臺約有 4,000 個合約院所能接種流感疫苗,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管家或 1922 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