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9日 ·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晚間說明,台大法醫研究進行解剖,第一位39歲死者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這是台灣第一次驗出相關毒素。 由於台灣未曾有過這樣的案例,讓不少民眾都在問:該怎麼避免誤食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

  2. 2024年3月27日 · 據新加坡及美國食品及毒物官方網站,米酵菌來自在台灣相當罕見的Burkholderia gladioli 細菌(部分中譯為唐菖蒲伯克氏菌),出現於米類、椰子發酵製品、玉米製品,以及銀耳跟黑木耳。 他接著說明,上述食品在22度到33度、環境酸鹼中性下,適合Burkholderia gladioli 生長,進而產生米酵菌酸,該米酵菌酸相當罕見,過去在中國、印度及非洲都曾經引發的嚴重食品中毒,但是從未在台灣發生過。 顏宗海:吃下肚後很快發作,後續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學研究曾指出只要吃到一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對於身體帶來危險」,如果食物污染到米酵菌酸,民眾吃下肚後很快就會產生噁心、嘔吐、肚子痛、急性腸胃炎等症狀,後續幾天可能還會伴隨腎臟、肝臟、多重器官衰竭及休克,就會有生命危險。 相關新聞:

  3. 2024年3月28日 ·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是由唐菖蒲伯克 (霍爾德) 氏菌 (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 所產生,文獻指出人類因食用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特別是發酵椰子天貝 (coconut tempe,一種由椰子漿發酵後製成的傳統食品) 和玉米產品而中毒。. 當 ...

  4. 2024年3月29日 ·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關鍵是彰化基督教醫院有標準品且無償提供,才能第一時間確認是「米酵菌酸」。 事實上,米酵菌酸可能存在的食物包括: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等,而重複加熱的飯 ...

  5. 2024年4月3日 · 根據《聯合報》報導,王必勝受訪指出,產生米酵菌酸(邦克列酸)需符合三大要件,第一,是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第二,要有介質,細菌須附著在澱粉類、椰子上;第三,要有適合的溫度環境,攝氏22度至33度的中性環境,且食物有輕微發酵。

  6. 2024年4月2日 · 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可能的原因是有3個,包括: 1、米酵菌酸是一個很穩定的化合物,可以在環境保存很久,而且又是高脂溶性,在油脂的廚房中適合存在很久;2、因為環境中還有米酵菌酸,廚師丟掉舊的料理還有米酵菌酸,手都還有碰到米酵菌酸的

  7. 2024年3月29日 ·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則解釋,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