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日 · 【NOW健康 連慧婷/台北報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的死者血液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引起眾多對於食安的關注,而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主要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又名伯克霍爾德菌,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1種粒線體毒素,與印尼

  2. 2024年4月2日 · 這次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量少即可致命、耐熱性超高,為一種粒線體毒素, 吃到污染食品後潛伏期約30分鐘-16小時,會讓細胞粒線體失能、無法產生能量造成健康威脅。

  3. 2024年4月4日 · 王必勝在會後指出,與會專家認同「米酵菌酸」翻譯不到位,而台灣民眾經常食用米製品,擔心「米」字可能造成不必要恐慌,因此,決定改名,參考細菌命名音譯,即日起「米酵菌酸」改名「邦克列酸」。

  4. 2024年3月29日 ·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明,根米酵菌酸是來自唐菖蒲伯克氏菌 (Burkholderia gladioli),主要存在於環境中,是跟水、植物共生的細菌。 由於其會破壞人體粒腺體能量,導致身體細胞無法運作,造成人體器官損傷,患者進而產生肝臟衰竭、代謝 ...

  5. 2024年3月28日 · 衛福部27日晚間緊急開會,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 首例死者家住新北市39歲呂姓男子,檢察官會同法醫28日上午進行解剖、採樣,希望釐清中毒死因。

  6. 2024年3月30日 · 台灣僅有1件米酵菌酸檢驗標準品,來自彰基,衛福部以重症患者等為優先檢驗對象,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大法醫所檢驗死亡重症個案,8名個案均為陽性,除了2名死者,另6名住院個案(加護病房5人、一般病房1人)也驗出米酵菌酸。

  7. 2024年4月1日 ·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寶林茶室 食物中毒 案擴大,由於死者血液採檢驗中米酵菌酸,引起外界熱議! 如今有媒體報導國產鳳梨、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且木耳可能遭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感染,對此,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專家嚴正澄清,國內未曾出現鳳梨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之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灣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之紀錄。 國產作物曾遭3菌危害 但不會產生米酵菌酸. 農試所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有4種病原型,可產生米酵菌酸者為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pv. cocovenenans),是不會危害農作物的,因此國內目前沒有危害農作物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