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6日 · 隔年聯電和美國政府和解後,聯電股價自此持續向上,今年 9 月更創下二十一年來的新高,短短十四個月,股價大漲 3.3 倍。 聯電的主力製程是 28 奈米,未來如何用成熟製程維持獲利穩定?

  2. 2021年12月3日 · 儘管同一期間,聯電未來 3 年成熟製程產能,也將較目前增加 70 %,只是,在此消彼漲態勢下,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業排行第 4 的聯電,與緊追其後、排行第 5 的中芯,雙方差距有望從目前的 2 %,逐步往「一字頭」縮小,「頗有坐五、望四,搶三的 ...

    • 睽違 22 年再度在新加坡建新廠,聯電解析背後 2 個原因
    • 原因 1 :短鏈經濟的盤算——Idm 廠聚集,就近爭取訂單
    • 原因 2:地緣政治的盤算——分散產能,避台海局勢風險
    • 晶圓廠能「夠不夠分散」,也成為晶圓代工廠競爭力指標

    這是聯電暌違 22 年來,再度於新加坡興建晶圓廠,然而,這個打破過去保守擴產的策略,卻在此時此刻,未能掀起太多資本市場的激情。 4 月底,富邦投顧以消費性電子需求衰退為由,並指出成熟製程極易受「終端需求疲弱干擾」,看壞聯電明年的營運展望。無獨有偶,元富投顧也表示,聯電今年年增率逐季下滑的營收,意味景氣循環的高峰已過、反轉將至。 針對這個看似逆勢而為的舉措,聯電財務長劉啟東先是向《今周刊》表示,目前半導體景氣即使不如先前「這麼緊」,但公司營運仍能維持成長態勢。 至於為何在台灣的南科廠已大舉擴產之際,還要加碼新加坡?他則說,「這是一個(生產據點)分散風險的考量。」因為,「客戶是會希望(生產據點)有一點分散的。」 劉啟東的回應、聯電新廠址的所在地,其實揭露了該公司兩個盤算,即:靠近市場的短鏈經濟,...

    先論第一點。其實,新加坡早在 1968 年,就吸引當年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國家半導體」建廠,後續英飛凌、意法、飛利浦、快捷半導體也前進設廠,台積電在該國亦有一座與恩智浦(NXP)合資的廠房;星國本土業者更在 1987 年成立「特許半導體」,一度躋身全球晶圓代工第三大廠。 儘管 2010 年後,特許半導體遭併購、台灣晶圓代工產業也攀到亞洲第一,在 80、90 年代蓬勃一時的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看似明日黃花,但時至今日,該國依舊有英飛凌、意法等 IDM(垂直整合製造)業者座落,當這些業者的車用晶片迄今仍供不應求、必須部分委外代工的情況下,聯電的新加坡新廠,將有著「近水樓台」、就近客戶爭取訂單之便。 「新加坡有很多歐洲的 IDM 廠,這對於台灣的晶圓代工廠會有吸引力。」前外資分析師、現任香港聚芯資本...

    聯電的第二個盤算,則是地緣政治,這還包括兩個層次,首先是新加坡半導體聚落,宛如「半導體業的瑞士」般、中立於中美對峙之外。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如今全球半導體產業已逐步發展成美國、中國、歐洲三大勢力,相較於各陣營間的壁壘分明,新加坡所處的東南亞供應鏈,對於美、中、歐三方都能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事實上,若把整個東南亞,包括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歸納進來(見表),該區域廣納上游材料如矽晶圓廠、中游的晶圓製造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廠,確實是遠離台海兩岸、美中對峙的喧囂外,另一個完整的半導體聚落。 這,帶出地緣政治的第二個層次:即中美貿易戰以來,品牌業者要求組裝廠、零組件廠必須在兩岸之外,要有第三生產地的趨勢,已然延燒到晶圓代工業。

    資深半導體觀察家、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指出,過去,晶圓代工業鮮少產能不足,客戶不太需要顧慮生產地的問題;然而,2020 年以來,不僅產能供不應求,還發生烏克蘭戰事,讓客戶前所未有地重視生產上的風險分散,「如果台灣發生戰爭,全世界東西(晶片)就停擺了,他們(國外客戶)會怕!」 身兼聯電發言人的劉啟東也不諱言,在新加坡設廠,確實有著分散風險、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的考量;而對於客戶而言,聯電將產能分散在台灣、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新加坡廠區擴產,經濟效益也比較大。」 這些都意味了:將來,晶圓廠產能不夠分散,會是在成本報價、技術能力之外,IC 設計業者在選擇晶圓代工廠的另一個重要指標。 這股趨勢,新加坡政府也看在眼裡,近年半導體廠商投資也加強力道。 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就提到,新加坡對於半導...

  3. 2021年6月10日 · 全球前五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三星、聯電、格羅方德、中芯國際中,中芯國際在製程工藝上不停追趕,然而排名三四號位的聯電、格羅方德都已幾乎放棄了先進製程的研究。

  4. 2020年12月15日 · 力積電自結 2020 年前 10 個月的營收達 377.94 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1.03元,比去年亮眼。 放眼未來,力積電已宣布斥資 2780 億元,在苗栗銅鑼投資兩座 12 吋晶圓廠,大力擴充產能,轉型的路愈走愈積極。 談起轉型過程,黃崇仁直言技術實力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強,要轉型是不可能的。 」回顧一二年下櫃前,力晶仍是以 DRAM 為主力產品,2008 年至 2012 年DRAM 價格一路崩跌,力晶、茂德、南亞科等多家台廠莫不陷入巨大虧損。 「DRAM 是一年賺、一年又不賺,這讓我耿耿於懷。 」黃崇仁指出,為了分散風險,「當時我就想要從晶圓代工開始做。 」 而第一個著眼的項目,就是顯示驅動晶片。

  5. 2020年6月1日 · 聯電是台灣第一家晶圓製造廠。. 圖片來源: 聯.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台灣半導體業中,規模最大的是台積電,但開創者則是「聯電」。. 聯電成立於 1980 年,是台灣第一家晶圓製造廠,比台積電早了 6 年多;聯電也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晶 ...

  6. 2018年8月8日 · 聯電不跟台積電火拼最新科技,反轉跑道搶在「成熟領域」做出影響力. 《財訊》透過正式發言管道,取得共同總經理王石的看法,他上任這四百天內,聯電幾乎是換了一個腦袋,追求成長的策略已和過去不同;聯電放棄一塊眾人都看到,實際上未必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