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12日 · 一進去他所佈置的房間(昔日的破敗辦公室),即見4張椅子圍繞著像是台灣形狀的擺設;而4張椅子旁邊都有耳機,可以讓人邊聽藝術家在宜蘭太平山林現場收錄的聲音,並同時閱讀他跟林業經驗相關人士與原住民耆老的訪談文稿,包括旅遊業興盛的觀光 ...

    • 臥室佈置1
    • 臥室佈置2
    • 臥室佈置3
    • 臥室佈置4
    • 臥室佈置5
    • 生命經驗的轉化
    • 檔案的再製政治
    • 公共與私人空間的混淆與曖昧
    • 「在路上」的新可能
    • 科技的演繹
    • 民俗文化的再詮釋
    • 小結

    今年首獎的年輕藝術家王煜松的《花蓮白燈塔》,讓人感到直接又強烈的「情動(Affect)」,他的作品帶給人既「純」又「蠢」的唐吉軻德式冒險。一進展場可以看到一塊大型的金屬畫板,而牆壁上播放著藝術家在海水中拼命又危險地刻畫這畫板的錄像。這錄像展牆的右下角有個小入口,進去別有洞天,可看到藝術家巧妙結合了當代館的外部空間,將其神奇地轉化成花蓮海灘。 這是王煜松回應自己在高中時期閱讀楊牧散文〈花蓮白燈塔〉的生命經驗。該散文主要是楊牧對花蓮的白燈塔(象徵過去的記憶),因港口擴建而被迫炸毀的濃濃惆悵。而王煜松在花蓮高中讀到這篇散文時,便對白燈塔產生強烈感受。在這次作品中,藝術家試圖回返白燈塔原址附近(也就是海浪裡跟消波塊的危險間隙)去「寫生白燈塔被炸毀的遺跡」。展場中的錄像呈現王煜松用肉身拼命繪製白燈塔的...

    相較上述個人生命經驗的回返;吳其育與邱傑森則是有更為地理、政治性的再製與虛構。 吳其育《高速落海》的錄像裝置,則是以散文電影(Film-Essay)的方式探索著島國的命運。觀者可以看到小螢幕在大螢幕前的子母投影──小螢幕遮蔽大螢幕的部分播放內容,隨著觀者腳步挪移,可以看到裝置的不同面向;大螢幕播放的是吳其育編織的主敘事,小螢幕時而補充、時而打斷主敘事的行進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跟主敘事的斷裂、遮蔽、解構、重建,恰恰是他作品運作的內在邏輯。在作品內容方面,吳其育則是想像1996年台海危機的那枚飛彈飛過台灣飛彈的視角,試著用各種非人(機具)的視野可能,虛構那在「媒體」中塑造的飛彈與台灣人對海洋的想像。以及提醒我們在當代社會觀看事物時總免不了經過「媒體」中介(扭曲)的侷限。 而邱杰森也運用虛構...

    假如說上述藝術家批判性的虛構檔案。那楊季涓、陳亮璇的作品則更多詩意曖昧的柔性敘述,並以作品混淆公共與私人之間的界線關係。 楊季涓的《短篇集:石子臺》在美術館中佈置台灣常見的石子臺(中介狀態的公共空間),並從石子臺的各個隱密角落播放幽微的聲音敘事。這些敘事大多關於家庭、政治、動物、食物等等的短篇,使得觀者有種個人化的私密體驗,同時擾亂美術館的公共空間秩序。 陳亮璇的《時時》則是多重的錄像裝置場域,藝術家請她的母親「再演出」其成長階段時某些懸置的時刻。而當中也擴及台北「中產階級母親」一直「等待」、「空閑」、「靜止」的日常記憶,而這些記憶並非只在藝術家身上,更多是集體的成長記憶。影片雖然乍看寫實,但在某些片刻卻會跳出夢境般的奇想。 綜合來說,楊季涓與陳亮璇都運用私人敘述的方式,擾亂公共空間的制式標...

    藝術家總是不安分的逃離處於家裡的安定狀態,迷戀到處飄泊遊蕩的「離家出走」。吳思嶔、李承亮、江凱群都回應了旅行中不確定的體驗。江凱群與李承亮較為浪漫詩意般的呈現「自己旅行中的狀態」,前者是網路時代的在家旅行、後者則是公路般的飄泊;相較他們的詩意浪漫,吳思嶔則是虛實交錯的體現澳洲流浪的過程,進而呈顯人類中心主義的侷限,並擴張到更多「非人」(動物、植物、自然環境等等)的探討。 江凱群的《第三人稱的過客II》以類似圖層疊加的方式,活潑的結合繪畫與攝影,並以網路挪用的影像、自己的電腦桌面等等呈現作品。在作品中他也結合「網路的旅行」與「實際旅行」的經驗。換言之,他就像是用第三人稱的視野觀看自己日常的狀態,並以詩意的方式轉化自己的數位生活。 李承亮則是將自己在公路飄泊時的開車與休息狀態,以類似劇場的方式轉...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中心主義的侷限後,那關於「物」的想像或是「科技」的靈活運用也值得一提。 資深藝術家姚仲涵的聲光互動作品也很有意思的跟當代館的建築脈絡對話,或許可以說這組作品是這次北美獎當中最「潮」的表演體驗。姚仲涵在日光燈管中看到異常的可能,並在這次作品《光電獸#2-天花板》中以燈光照亮當代館屋頂的木造結構,讓我看到那些平常不可見的構造,並體驗神奇的聲光表演效果。 而蒲帥成的《視覺獻祭》,則是將當代生活後人類般的混亂體驗呈現出來。相較姚仲涵的表演帶給人的神奇感,蒲帥成更多是讓人感到黑暗、不安(Uncanny)的詭異體驗。在展場中可以看到「長髮人頭+攝影機」與「長髮人頭+詭異身體」,以及視訊直播的現場多個螢幕裝置。而當中的人頭裝置就像在表演自己般呈現荒謬的存在。 大抵來說,他們都運用科技回應了...

    若說上述的藝術家帶給人不安與新潮的科技表演;那台灣傳統民俗文化的再詮釋也不會在北美獎缺席。洪瑄與黃逸民都以今天的語言,既矛盾又幽默地回應了過去的傳統文化。 黃逸民的《山寨》將民間廟宇常見的雕塑重新解構,再形塑成展場中看到的抽象雕塑。而材質的便利廉價(保麗龍、回收物等等)也跟展場的宏偉奇觀(地面是鏡子)形成極大的反差。 相較下來,洪瑄則幽默地以工地的形式回應了宮廟文化,作品名《供帝居》剛好跟工地形成有趣的矛盾。而宮廟中原本供奉神明的位置,則被置換成蒼蠅拍、紅磚塊等等工地常見的現成物(藝術家以水泥在上面繪製水墨的筆觸)。而神聖跟凡俗之間的界線,也被藝術家調皮地瓦解。除了宮廟的當代轉化之外,作品場域「施工中」的未完成感,恰恰跟美術館場域的神聖性形成了矛盾的關係。

    綜觀來說,這次北美獎較少看見田野調查、批判性、社會議題、觀念辯證傾向的作品,大多是「個人生命敘事的轉化」與「對日常的重新提煉」。而在當代館的場域也充分加溫這些作品,大部份的作品都帶給人有如參與劇場般的體驗,而不是拉開作品跟觀者之間的距離。 這些作品,有些讓人感到深刻的情動與執著;有些則是較為政治性的玩轉或虛構檔案。有些將觀者置入公共與私人領域間的模糊與曖昧;有些讓人體驗在路上飄泊的詩意經驗。有些則是演繹了科技的神奇與不安可能;有些則是以當代語言回應傳統文化,並凸顯矛盾張力。 最後要注意的是,重要的並非他們做了「什麼主題」(不是主題先決)、或用什麼當代或傳統的媒材(繪畫、雕塑、攝影、錄像、新媒體等等)。而是他們「如何運作」作品,如何跟空間脈絡對話產生新的可能、如何將奇觀社會給再日常化、如何切斷...

  2. 2018年1月29日 · 「自立支援」有可能是解除鐐銬的契機嗎? 記者|林韋萱、葉瑜娟. 攝影|吳逸驊. 設計|黃禹禛. 全台灣長照機構有10萬個床位,躺的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或是未來的我們。 但這個「家」卻有隻被視而不見的「大象」?

  3. 2022年12月21日 · 那些縫補中的家庭,與他們的孩子──台灣兒少安置現況與未竟之事. 隨著台灣兒保意識提高,兒虐通報數從2018年59,915件上升到2021年的79,328件,每7分鐘就有一件兒虐通報,8成施虐者是父母。. 每當事件躍上新聞版面,總會讓人追問「為何不安置孩子 ...

  4. 2018年1月29日 · 安全vs.尊嚴──誰讓照顧者陷入兩難?. 如果可以選擇,每個人都希望老了失能後,可以「不約束、不尿布、不臥床」有尊嚴的活。. 長照的目的應該是「讓人重新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但為何這樣的基本價值,在台灣竟變成奢求?. 為何多數照護機構 ...

    • 臥室佈置1
    • 臥室佈置2
    • 臥室佈置3
    • 臥室佈置4
    • 臥室佈置5
  5. 長照. 第一線居家長照常面臨的人力短缺問題,在比利時的居家長照卻不明顯。. 薪資合理、工時彈性、受到社會尊重,越來越多比利時護理師選擇投入居家護理的行列,光是居家護理師就有近3萬名,佔全國有照護理師的34.8%。. 她們不把自己當「照顧者」,更 ...

  6. 2018年4月16日 · 國興發現宿舍多建在廠房夾層,雇主直接用木板隔出房間,通常要穿越整個廠區,途中還要繞過機台、塑料與鋼板。 送救護的途中,他常想萬一失火怎麼辦?

  1. 臥室佈置 相關

    廣告
  2. 消費者改修常遇到的困難,該如何以設計解決消費者需求?TOTO攜手室裝全聯會,分享精彩改修作品. TOTO攜手室裝全聯會,邀請室內設計師分享精彩衛浴案例作品,共同實踐消費者理想衛浴空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