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蔣經國生平介紹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spiegel.de

      圖片: spiegel.de

      • 顯示所有問題 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www.wikiwand.com/zh/蔣經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字建豐,出生於浙江 奉化,曾任中華民國總統、行政院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防部部長、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陸軍 。

  3. 蔣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為 蔣中正 與 毛福梅 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 [2] :1 。 回中國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2] :1 。

    • 概觀
    • 人物生平
    • 主要貢獻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出生於浙江奉化。蔣介石之長子。字建豐,譜名經國,又名尼古拉。1916年入奉化武山國小,1922年入上海萬竹高等國小,1924年就讀於上海浦東中學。1988年逝世,享年78歲。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

    蔣經國是蔣介石之子,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20年,蔣經國就學於上海有名的萬竹國小。當時,蔣介石正追隨孫中山在粵工作,就委託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對蔣經國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蘇聯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公開反共反蘇,使十七歲的蔣經國被貶到西伯利亞當列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後來改名叫蔣方良。1936年1月,蔣經國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第二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被獲準回國。從1925年10月留學,到1937年回國,蔣經國在蘇聯一共生活了12個年頭。

    回國以後,他的父親蔣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鄉,讀《孟子》、《曾文正公(曾國藩)家書》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還叫他閱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

    上海淪陷以後,蔣經國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贛縣縣長。1939年以後,他曾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區保全司令、防空司令、防護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但一直未取得什麼成績。1944年1月,蔣經國擔任了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並在這年10月參與了其父蔣介石發起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蔣經國跟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此後,他一直控制“三青團”,成為國民黨一個派系的首腦,是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設之前還在行政方面進行十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此外也頒布“政治

    與社會革新”的八項要點,有人將這兩次革新統稱為“十八項革新”。

    在其主政台灣期間較重視本土人才,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積極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執政晚年逐步開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以及實行“民意機構改革”等,開啟了台灣政治民主化之路。

    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台灣獨立”。1987年11月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

    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蔣經國主張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陋習,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使餐飲奢侈風氣有所收斂。

    較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據報導,其每年超過200次親自下鄉走訪,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同時也很注重偏遠鄉村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使台灣的鄉村建設程度較進步。由於其作風親民,深受台灣民眾的好評。當他在台灣逝世的訊息傳出,不少台灣民眾曾聞聲痛哭。迄今為止,在對以往幾位台灣領導人的民調中,他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一位。

  4.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 cyberfair2011 › s97c9012蔣經國的生平

    < 蔣經國的生平. 蔣經國(1910年3月18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浙江奉化縣人,是蔣中正的長子,為蔣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 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中國國民黨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現在的退輔會)主任委員及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首任主任等職。 蔣經國在15歲時,也就是1925年時,積極地參加五卅運動,後來受到吳稚暉的啟發,在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之後蔣經國就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而在其求學的期間,也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

  5. 蔣經國逝世,宣告統治台灣43年的蔣家時代正式告終,蔣家走入歷史,李登輝其後全面接掌黨政軍權力,自此台灣民主化、本土化,1989年正式解除黨禁,1991年首次全面改選國大代表,1992年首次全面改選立法委員,1994年增加省級民選地方首長,1996年首次

  6.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 中國國民黨 籍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曾任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行政院院長 、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他是蔣中正與 毛福梅 所生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並加入 蘇聯共產黨 ,曾一度聲討其父親蔣中正。 回 中國 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 贛南 地區) 行政督察專員 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 中國國民黨 、籌備成立 三民主義青年團 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 1944年至 重慶市 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 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 中國東北地區 事務。

  7. 2015年1月13日 · 「太子爺」的政治手段. 蔣經國執政期間,黨內的保守勢力依舊相當龐大,而且根據後來解密的文件和口述歷史來看,當年蔣經國在接班初期也很難大幅度改革、推行民主。 但是蔣經國採取的是逐步、分階段地和保守勢力對抗;以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為例,老兵能夠拿著標語走上街頭抗爭,後面如果沒有一定的授意和鼓勵,在那個戒嚴時代幾乎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