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鈣化的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 無脊椎動物 粘結或膠合,加上 礦化作用 所形成富含 碳酸鈣 生物體,稱為藻礁。 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種有 紅無節 珊瑚 (non-geniculate Coralline algae,例如臺灣 桃園藻礁 )及 綠藻門 仙掌(Halimeda spp.,例如 大堡礁 和 加勒比海 部份組成)。 [1] 與珊瑚礁差異 [ 編輯] 藻礁的形成速度較 珊瑚礁 慢,如枝狀珊瑚一年可生長10公分,但殼狀珊瑚一年僅能生長0.1公分。 [2] :66. 珊瑚主要生活在溫暖清澈海域,而在低光、強浪、低水溫且水質混濁環境下適合藻類生長。 [2] :67. 參考資料 [ 編輯] ^ 藻礁生態系.

  2. 簡單來說和社會大眾較熟悉的珊瑚礁形成方式類似藻礁是由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的鈣化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無脊椎動物粘結或膠合加上礦化作用所形成富含碳酸鈣的生物礁體。 然而,不是所有具鈣化藻體的大型底棲藻類都可以形成藻礁。 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藻種,大都是由紅藻門的無節珊瑚藻(non-geniculate Coralline algae,例如臺灣的桃園藻礁,見下圖)或是綠藻門的仙掌藻(Halimeda spp.)死亡後的鈣化藻體(例如大堡礁或加勒比海的環礁部份組成)。 殼狀珊瑚藻在海洋沿岸生態系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不僅是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亦為重要的造礁生物。 另一方面,老化的藻體成為礁體結構的一部份,為許多海洋軟體動物及大型海藻著苗重要棲地。

  3. Share post. 內容目錄. 海編說藻礁生態系的真面目其實是在各種不利正常生態系運作的環境條件下組合呈現的一種生態風貌站在不同立場看的角度也不盡相同而用科學數據來證實就是最好的例證。 跟著海編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刊載於 《科學月刊》第 500 從科學數據的角度看見藻礁的真面目〉 2023.08.15. 從 1980 年代臺灣的生態保育意識逐漸抬頭發展至今,有關生態保育能引起全國矚目、媒體爭相報導、政府增編鉅資,甚至還需要動用到全民公投的案子,至今只有一件,就是桃園大潭區中油公司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所引起的「藻礁之爭」。 其實用「爭」這個字並不準確,生態環保議題的決策從來不是、也不應分個輸贏,而是服膺生態運作的原則,在多樣的環境與生物條件中,找到一個平衡的出路。

  4. 對於藻礁而言海岸建設工業廢水污染和淤砂掩埋都會影響生長也會影響到此棲息的生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若中油興建新的天然氣接收站勢必會破壞目前的藻礁景觀被污染的藻礁。 /圖片來源:珍愛桃園藻礁. 能源VS生態的取捨. 台灣的能源轉型是必然的,減少燃煤汙染,以燃氣取代及其他綠色再生能源取代,才能達到真正的能源永續發展,不過同時也需要思考,在能源轉型的同時,是不是也需要犧牲富有歷史、文化意義和台灣獨特性的生態景觀。 目前保護大潭藻礁公投案,進行到第二階段的連署,如果中油可以提供更完善且不破壞環境的方法,興建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或許能夠在能源轉型和生態保育中得到雙贏的結果。 想了解更多關於「藻礁公投連署資訊」請到>> 珍愛桃園藻礁. 延伸閱讀:

  5. 文章專區. 2017-09-01 全球稀有的大面積藻礁地形桃園藻礁生態特性與保育 573 期. Author 作者 劉靜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 藻礁 生態保育. 聽到藻礁我們會聯想到礁岩上長滿了藻類但是如果這些藻類不鈣化的話其實並不會造礁因此真正的藻礁是指可以鈣化的石灰藻經年累月堆積形成的礁體。 可鈣化的石灰藻在海洋裡面並不罕見,但是現生由可鈣化的石灰藻建造成大面積藻礁地形,在全世界就相當稀少。 臺灣的東南海岸有著蜿蜒的珊瑚礁地形,而臺灣的西岸,一般的認知就是綿延的沙丘交錯河口的泥灘地,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態系。 然而在臺灣的西北海岸,同樣有著發達的沙丘地形,卻連結者藻礁海岸,這是一個奇特的生態系,混合有著沙灘和礁岸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群聚。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1年12月22日 · 珊瑚:建構藻礁的基礎. 位於桃園觀音與北海岸的藻礁,都是由珊瑚所堆積建構而成,存活時的藻體顏色大都為粉紅色,除了體組織結構含有鈣質成分,外表堅硬如同珊瑚礁一般,故而得名。 珊瑚藻的種類超過百種,一般根據珊瑚藻的外觀是否有分節現象,會將珊瑚分為節珊瑚與無節珊瑚節珊瑚在節與節之間,較柔軟不具鈣質組織,因而明顯分節現象;反之,無節珊瑚則無分節現象,因此也被稱為殼狀珊瑚,是絕大多數建構藻礁的珊瑚形式。 無節珊瑚不具分節,呈表覆型薄片狀或厚殼狀,有的種類表面突起具有瘤狀結構,往往覆蓋在可附著基質上,如岩石、珊瑚骨骼及海藻葉片等,尤其在珊瑚礁海域,無節珊瑚體往往扮演膠結珊瑚骨骼,並使其堆積成珊瑚礁重要關鍵。

  8. 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整個環境的概況藻礁位於潮間帶感潮區漲潮的時候礁體會被海水完全覆蓋退潮時整個環境暴露在空氣中每天都會面臨兩次漲退潮的環境改變。 然而因為潮位的不同,每個潮汐週期暴露出空氣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地勢較高的高潮位地區,幾乎每天都會暴露在空氣中,地勢較低的低潮位地區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可能只有2、3天。 同樣的礁體浸沒在海水時間裡的多寡,是不是會造成物種分布的差異呢? 接著設計一個觀察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拉垂直於海岸線的穿越線,分別在高潮位以及低潮位調查固定面積的物種種類,利用統計方法計算出否有差異。 接著你可能會繼續問,不同類群的生物會有一樣的現象嗎? 那你可以調查三種類群以上的生物來回答這個問題。 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