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黑面琵鷺(學名: Platalea minor ),又名黑臉琵鷺、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 [註 1]。

  2. 黑面琵鷺(學名: Platalea minor ),又名黑面琵鹭、小琵鷺、黑面鹭、黑琵鷺、琵琶嘴鹭,俗稱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 [註 1]。

  3. 黑臉琵鷺(學名: Platalea minor )是 鸛形目 、 䴉科 的 鳥類 ,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 琵琶 極為相似,因而得名;平時棲息在葦叢、近淺水具有低樹的沼澤間 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越冬期棲息於 ...

  4. eBird. 探索 面琵鷺. 大型白色水鳥,有長的飯匙狀的嘴。. 繁殖期成鳥頭部有長飾羽,胸部有黃色。. 整個面部為黑色裸皮,使其與白琵鷺區分開,白琵鷺是其棲地範圍內唯一的其他琵鷺。. 經常聚集成大群,偶爾與白琵鷺混在一起。. 在泥灘,河口,湖泊和大型 ...

  5. 全球與臺灣度冬數量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黑面琵鷺是世界6種琵鷺屬中最瀕危的候鳥,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由於其繁殖地和度冬區橫跨多個國家,保育工作和族群監測需要國際間的合作。 每年一月,香港觀鳥會發起「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聯繫各國調查員同步進行普查。 鑒於臺灣的黑面琵鷺數量最多,調查門檻相當高,在農委會林務局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經費支持下,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與聯繫全臺鳥友共同協力進行普查工作,近年來皆須超過百人次的調查員來完成。 今年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3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記錄到全球共有6,603隻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持續攀升寫下歷史紀錄。 其中,臺灣是最重要且最關鍵的度冬棲地,共記錄到4,228隻,首次突破四千隻,占全球數量的64%。

  6. 黑面琵鷺,每年9月至10月抵臺,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才陸續飛離臺灣,這一段時期是七股賞黑面琵鷺的最佳時機。. 由於黑面琵鷺是白天休息、晚間覓食,因此,若透過望遠鏡觀察,白天所看到的黑面琵鷺,幾乎都是一動也不動的群聚在一起,到了下午 ...

  7. 2010年10月6日 · 黑面琵鷺. 最近更新:2010-10-06. 黑面琵鷺是目前全世界6種琵鷺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 每年9月底開始,黑面琵鷺就會分批從遙遠的北方陸續來到臺南七股曾文溪口濕地,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牠們主要的度冬地在臺灣、香港和越南等地。 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科名: 朱鷺科 (鹮科) 俗名: 小琵鷺、黑琵鷺、黑面勺嘴. 保育等級: 瀕臨絕種. 形態特徵: 全身體色與琵鷺酷似,嘴長、先端為黑色、扁平呈現匙狀,且嘴基、額、眼先端之黑色相連。 夏羽:全身大都為白色,但後頭飾羽及頸下為黃色;冬羽:全身白色。 生物習性: 常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的沙洲及淺灘,大多在黃昏及夜間覓食,白天休息停棲。 覓食時,會以扁平的匙狀嘴喙於淺水中左右撈動。 主要食物為魚類、昆蟲、兩生類等等。 棲地分布:

  8.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提供完整的黑面琵鷺展示資訊,包含全世界琵鷺屬鳥類介紹、黑面琵鷺遷徙路徑、生態習性、實體標本及濕地生態保育等。. 展館內提供導覽解說及影片觀賞服務,也不定時舉辦各項教育推廣活動。.

  9. 黑臉琵鷺是大型涉禽,身上長滿白色羽飾,鳥喙形狀獨特,成匙狀,又似琵琶,臉呈黑色,皮膚裸露,因而得名。 體長約76厘米,約重一公斤。 黑臉琵鷺在3月至9月期間,只於南北韓西部海岸至中國遼寧省之間的小島上繁殖。 當中以限制人類進入的南北韓休戰區是最大和最成功的繁殖區。 黑臉琵鷺在冬天南遷至越冬地,已確認的越冬地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澳門、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的沿岸地區。 其中台灣和珠三角區(米埔后海灣、福田自然保護區和澳門)是黑臉琵鷺的主要越冬地,越冬種群佔全球總群超過六成。 © John and Jemi Holmes. 威脅及行動. 黑臉琵鷺主要以沿岸淺水地帶的魚蝦為食糧。 東亞大部份的沿岸地區承受稠密人口及工農業活動帶來的重大壓力,導致生境地破壞及污染。

  10. 2024年1月22日 · 黑面琵鷺有「黑面舞者」美稱,被列為瀕臨滅絕動物保護,目前每年已有穩定的黑面琵鷺群,飛到七股曾文溪口來渡冬,約於9月至10月抵台,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