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1930年,齊家定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然至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13歲的邦媛,隨著父母逃離大屠殺前夕的南京。 她親眼看見了戰爭可怖的臉孔。 彼時數十萬南京居民,無不爭先恐後,衝至火車月台,空氣中充斥著驚懼與恐慌,好不容易齊家擠上了火車,但更多人僅能攀附在車頂上,任憑站長聲嘶力竭阻止,卻無人願意下車。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4年2月10日 · 文章:專訪齊邦媛:在台灣這些年,我有很正面人生,作者:鄒欣寧,發佈日期:2014年2月10日 「Mitter寫出當時中國真正發生事情,」她欣慰在《巨流河》之後有這樣論著出版。 「我在乎是真相。我不懂為什麼這些人沒人寫。現在終於有人從客觀角度寫了,否則我們講死了,人家也還是說那 ...

  3. 1999年2月1日 · 齊邦媛跳出多元價值的泥淖. 遠見編輯部. 加入追蹤. 1999-02-01. 瀏覽數 19,350+.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二十世紀這麼充實。 它的變化從一開始就沒有停過二十世紀前半是戰爭帶來的變化後半就是和平之後的變化戰爭的苦難中卻包含了相當的創作力。 尤其在世界文學上,啟發作家最大的力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若要選擇本世紀一百本好書,其中大部分將會是一九五 年以前的作品。 一次大戰留下的沈痛、悲傷和反省,遠大於二次大戰。 這也是一個民智大開的世紀。 一百年前,不只中國人很愚昧;在英國浪漫時期,也就是珍奧斯汀寫《傲慢與偏見》那個時代的人也是。 但在二十世紀,許多新事物、新工具誕生,使人的流動性大增,眼界大開。

  4. 齊邦媛(1924年2月19日 [1] —2024年3月28日),臺灣作家、學者,生於遼寧 鐵嶺。 齊邦媛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師從朱光潛,吳宓。1947年赴台,受聘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助教。 1969年,創辦中興大學外文系並任系主任。 1972-1977年,任職國立編譯館,期間推動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 ...

  5. 2014年1月28日 · 2014-01-28. 瀏覽數 45,800+. 本文出自 2014 / 2月號雜誌 鼎泰豐,你學不會. 「我可是個受過正式訓練的讀書人,」2014年2月迎接90歲生日的齊邦媛在台北家中接受遠見專訪談到什麼事情就會起身找資料佐證一點也不馬虎回想10年前80歲過後齊邦媛決定開始寫巨流河》,她坦言那是基於一股沒法逃避的使命感。 同時還有人生的豁達,「我想80歲了,終於能做了斷,什麼都能說,沒什麼禁忌。 書中從對日抗戰、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因為戰爭流離失所,有家歸不得。 共產政權殘暴、不合人性的作為,讓已在八年抗戰後遍體鱗傷的中國,未能休息養生,反而更陷絕望悲慘。 每思及此,脾氣好的齊邦媛,總是忍不住激動、憤怒。

  6. 齊邦媛1924年生於遼寧省成長過程歷經中日戰爭大後方避難直至完成大學學業在因緣際會下輾轉來到台灣在這座島嶼上度過了漫漫歲月她原先就讀武漢大學哲學系後轉系至外文系畢業後經台大地質學系主任馬廷英介紹來台任台大外文系助教1948年與同為武漢大學的校友羅裕昌結婚。 婚後,陸續於台中一中、中興大學、靜宜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州聖瑪麗學院與臺灣大學任教,也曾任職故宮、國立編譯館等處,後專任於台大外文系。 其著作除開編選、翻譯、文評、散文等多種形式外,更致力於將英美文學引入台灣:在國立編譯館任人文社會組主任時,齊邦媛推動中學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具有明顯政治色彩文章的同時,加入楊逵、黃春明、楊喚等台灣現代作家的作品;讓台灣現代文學深入台灣人民的生活中。

  7. 2024年5月8日 · 邦媛(1924年2月19日 [1] —2024年3月28日),台湾作家、学者,生于辽宁 铁岭。 齐邦媛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师从朱光潜,吴宓。1947年赴台,受聘为台湾大学外文系助教。 1969年,创办中兴大学外文系并任系主任。 1972-1977年,任职国立编译馆,期间推动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改革,剔除政治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