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傾城之戀》,是作家張愛玲創作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作品,也是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之一。 創作當年即在上海於《雜誌》首次發表(1943年九月、十月的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一期) [1] 。

  2. 2018年7月23日 · 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傾城之戀》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的愛情,題目表面上流淌著的詩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算計和現實衝得蕩然無存。

  3. 2021年11月28日 · 張愛玲眾多小說都以悲劇收場,〈傾城之戀〉卻是例外,男女主角的相戀之路即便曲折,卻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邁向了圓滿的終曲。 這個喜劇結局是否顛覆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手法?

  4. 2020年6月14日 · 而張愛玲筆下關於戰時的愛情篇章《傾城之戀》誕生了。 名為「傾城」之戀,淒美而諷刺,而故事也戲劇性發展,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段佳話。 故事裡,上演的不是浪漫的戰時戀愛,而是一對男女在愛情與現實間的拉鋸之戰,對女主角白流蘇而言,更是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內容介紹
    • 創作背景
    • 人物介紹
    • 作品鑑賞
    • 後世影響
    • 作品評價
    • 作者簡介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白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她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書名:傾城之戀

    •作者:張愛玲

    •類別:愛情

    •頁數:467

    •出版時間:1943

    •字數:56千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舊式大家庭是張愛玲本人最熟悉的場景。“深愛只是為了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跟她的父母婚姻陰影有關。幼年的父母離異、家族的敗落都給她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她從父母親族身上,看到了更多舊式婚姻的蒼涼。作品中的女性幾乎很少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強者,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極少擁有過純真浪漫的愛情。她們的愛情婚姻純粹是謀生手段,是求生的籌碼。她們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盡力利用男人的需求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雙方權衡利益下的交易,在這場交易中,經濟利益當然是主角,愛情婚姻成了女性謀生的工具。為了謀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種交易,這構成了女性蒼涼的人生。她極力描寫這種“廢墟之愛”——無愛的婚姻。這種婚姻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而是女性對生活做出的無奈抉擇。因此可以說,在《傾城之戀...

    白流蘇

    她有傾國傾城的美貌,“那嬌脆的輪廓,眉與眼,美得不盡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讓范柳原動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流蘇有著東方女性那一低頭的溫柔。在白流蘇身上,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對范柳原的經濟依附關係: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為求得婚姻的位置,謹慎的不與范柳原發生關係,因為一旦發生關係,”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如果遷就了他,不但前功盡棄,以後更是萬劫不復了。“所以她明知要承受家人的白眼和嘲諷,還是豁出去了,又回到上海,目的仍是為了“帶了較優的議和條件”。回到娘家的流蘇與家庭已是恩斷義絕,受盡了氣,但卻不願意尋找職業,為的是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流蘇第二次回到香港,已是她為謀生而謀愛的失敗,所以她只有屈從,做了范柳原的情婦,但仍在思量怎樣吊住范的心。流蘇的再嫁,結果也無非是從一個男人走向另一個男人,從一個家庭走向另一個家庭。這與她第一次的婚姻沒有實質的不同。

    范柳原

    范柳原是張愛玲作品中著名的風流浪子,然而在縱情聲色的外表之下,他又是一個孤獨地尋找真愛的人,有著更為寬廣的思想深度,表面看似無情,實際上對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典愛情故事心嚮往之,他的遊戲人生的態度只不過是他面對荒唐、庸俗、市儈以及虛無人世的一種反抗和挑戰。作為社會的叛逆者,他不為世俗所拘,仿佛是賈寶玉的借屍還魂,穿越了時光的隧道從晚清到達民國,然而卻遭遇了更為無情的世情,他的濫情帶有對世情和女性的諷刺和調侃,更像是故意為之的“惡作劇”。范柳原的浪子形象在“放浪”之外,另外增加了“流浪”的含義,從他出場開始,就不停地輾轉於上海、香港、英國、新加坡、錫蘭、馬來亞等地,然而天下之大,卻沒有一個是他真正的家。

    《傾城之戀》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可謂有九曲迴腸之纏繞和複雜,他們並非那種獻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們之間的情感經歷富有張力,他們的故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顯得那么“動聽”和富有魅力。對此,張愛玲曾說:“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只能儘量表現小說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們創造出力來。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這些動聽的情節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蘇人性的可愛處、可笑處、可憐處、可悲處、可鄙處、可親可信處等,而她們身後香港陷落這個宏闊背景,是他們之間某種關係的宏大隱喻,這種關係就是范、白之間特殊的戰爭……是男與女的“戰爭”、生與死的“戰爭”、愛與恨的“戰爭”,即人性之間的“戰爭”。於是我們看到這種戰爭在不斷地展開著,看到兩個難分上下、同樣聰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樣斤斤計較著自己的得失,怎樣絞盡腦汁地算計著對方,期期艾艾地強迫著對方,又被對方強迫著進一步,退半步。

    但故事動聽之處更在於,他們在相互爭鬥中萌生了愛情。流蘇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女人,她不經意的低頭,便成了范柳原心動的理由,如徐志摩筆下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白流蘇正是以這種溫柔、嫵媚、優雅、風情萬種的姿態捕獲了范公子那顆漂泊的心。然而就像流蘇不相信那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她最初也不相信范柳原的感情;“范柳原真心喜歡她么?那倒也不見得。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說慣了謊的。她不能不當心……她是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無所依傍使她變得防範,防範使她變得自私,自私使她頭腦清楚,即一開始,她對柳原就抱著戰爭似的戒備狀態。實質上,流蘇又未嘗不想從對方身上獲得愛情的戰果呢,只不過她採取的是以守為攻的方法。當柳原把“戰場”從上海移到香港向流蘇發出挑戰時,流蘇明白他的意思,“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而說到那戰爭的目的,無非是柳原想征服流蘇又不願意和她結婚,不願自縛一個包袱。流蘇卻一心想和范柳原結婚,當然結婚又有愛是最好不過的,但那是其次的事,或者說是妄想,正如文中所說的:“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們在香港相遇,一次次語言上的交鋒代表了他們人性碰撞的序幕,自私、聰明、自卑、對彼此的洞察態度,流蘇戒備森嚴,而柳原欲擒故縱。

    悲劇意象

    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實則浸透著蒼涼。正如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所言:“任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於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里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小說的悲涼氣氛正是源於胡琴、月、蚊香、鏡、空房等這些頗具悲劇意蘊的意象。

    愛情觀

    由張愛玲的代表作《傾城之戀》改編的電視劇於2009年3月在央視第八套播出,原小說是張愛玲最為傾心的作品之一,一對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在其筆下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情致,1944年12月,張愛玲曾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台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作為電視劇版的《傾城之戀》,這還是首部,該劇由知名編劇鄒靜之改編,夢繼執導,當紅實力派演員陳數、黃覺、王學兵等聯袂主演。

    1983年時,導演許鞍華曾首度把《傾城之戀》搬上螢屏,雖然作品在努力地百分百還原作品,也得到了“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兩大獎項,但觀眾似乎不太為所動,尤其是“白流蘇”一角和原著的差距,一直是“張迷”們的遺憾。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張愛玲

    她有足夠的情感能力去抵達深刻,可她沒有勇敢承受這種能力所獲得的結果,這結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這分量的。於是她便覺攫住自己,束縛在一些生活的可愛的細節,拚命去吸吮它的實在之處,以免自己再滑到虛無的邊緣。——王安憶

    她的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天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說。——葉兆言

    五四以來,以數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贏得讀者持續支持的中國作家,除魯迅外,只有張愛玲。——王德威

    她的時代感是敏銳的,敏銳得甚至覺得時代會比個人的生命更短促。——楊照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0年1月2日 · 傾城之戀》發表於1943年,屬於汪精衛時期的上海文壇,同時也是張愛玲開始在文學刊物上發表成熟中文的創作的第一年。 這篇小說以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的那場戰爭作為背景,讓我們看見個人算計與命運交錯之下的男女戀愛。

  7. 2020年2月17日 · 傾城之戀》集結張愛玲橫空出世、震撼文壇的八篇短篇小說代表作,有著她對人性尖銳的剖析,折射出世間男女的愛嗔欲求、苦恨毒辣。 她寶愛街巷裡流麗的熱鬧,流連城市中的聲光氣味,念舊又貪新;卻每每在華美處,以剔透之心體察出蒼涼悲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