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英語: Hong Kong;縮寫: HK / HKG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 [19] (英語: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縮寫: HKSAR [21] 或 Hong Kong SAR ),簡稱「港」,雅稱「香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是、粵港澳

    • 李家超

      李家超,大紫荊勳賢,SBS,PDSM,PMSM,CPM (英語: John ...

    • 香港繁體

      新聞動態. 美國喜劇劇情片《 阿諾拉 》獲得 第77屆康城影展 ...

  2. 香港(英語: Hong Kong;縮寫: HK / HKG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 [19] (英語: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縮寫: HKSAR [21] 或 Hong Kong SAR ),簡稱「港」,雅稱「香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亦是、粵港澳

  3. 香港(英语: Hong Kong;缩写: HK / HKG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 [19] (英语: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缩写: HKSAR [21] 或 Hong Kong SAR ),简称“港”,雅称“香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亦是珠江三角洲、、

    • 歷史
    • 行政區劃
    • 地理
    • 人口
    • 康樂及保育
    • 交通
    • 参见

    古代文化

    香港島的赤柱、舂坎角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物。 秦始皇南攻百越,今之香港島始屬南海郡番禺縣轄,至西晉。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後屬寶安縣。根據《港島東區風物志》記載,香港遊艇會(舊名燈籠洲, 又名奇力島,今日紅隧港島入口處)曾出土過隋唐至兩宋時期銅錢,估計至少在隋唐年間,島上已經有商業活動。香港島的鋼綫灣曾經發現唐代灰窯遺址,出土的窯具現時收藏在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收藏室。至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為新安縣領地,直至被清朝順治康熙年間,香港原居民受明鄭、遷界令影響全數迫遷三十里至今東莞,直至明鄭滅亡,明鄭及其後人如張保仔以海盗方式一直進佔香港島直至割讓給英國。 開埠前香港島有其他別名:中文有大清乾隆九年(1744年)《海國聞見錄》中的「紅香爐」,西方則最早1780年記載有「Fan-chin-chow」(范春洲)。 大清帝國連年積弱,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於英國,英方於《穿鼻草約》中要求將香港島割讓给英國,并与清廷在《南京条约》中正式确定割让。

    英治初期

    1841年1月26日,英國的駐華商務總監(未獲清廷承認)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最先佔領香港島,並於水坑口(英語:Possession Point,意思是佔領點,故又譯「波些臣」)登陸,並稱香港島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英軍又舉行升旗儀式和鳴炮,宣示主權。原本香港一詞只是指香港島[註 2],後來香港一詞的範圍才擴展至九龍半島和新界(即現在香港全境)。在香港開埠以前,赤柱人口最多,經濟較繁榮,而且,不少外國商人、水手亦是從那裡登陸,故於開埠初期,英國人曾計劃以港島南的赤柱、香港仔和黃竹坑一帶為發展基地。惜赤柱一帶土地狹少,且有海盜威脅;更重要的是當時井水不潔,更有疫症蔓延,故此英國人決定轉往港島北岸填海發展。後來,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一帶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荷里活道,並把中環一帶發展成行政和商業中心(維多利亞城)。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貿易為經濟主軸,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一帶進駐,中環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區。此外,香港島還有很多高級住宅區,像中環山上的半山區、太平山頂和淺水灣都是當時開始發展的。...

    日軍侵領

    1930年初,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佔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台以及多個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而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12月19日已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並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日軍於12月23日終於佔領黃泥涌峽。由於英軍僅餘赤柱炮台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戰,並開始了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島的行政分區有[註 3]: 1. 中西區:包括中環(金鐘)、上環、西環(西營盤、石塘咀、堅尼地城)、摩星嶺、山頂區、半山區、薄扶林、大小青洲等地方。 2. 灣仔區:包括灣仔(摩利臣山、灣仔北)、銅鑼灣西、銅鑼灣東(炮台山南、天后)、跑馬地(渣甸山)灣仔峽、大坑等地方。 3. 東區:包括北角(炮台山北、寶馬山)、鰂魚涌(太古城)、筲箕灣(西灣河)及柴灣(杏花邨、小西灣)等地方。 4. 南區: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以及當中的鴨脷洲和鴨脷排等十多個島嶼。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港島中」、「港島東」、「港島南」及「港島西」分區。自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起,地方直選改為比例代表制,並由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及南區組成「香港島」...

    香港島位於珠江口、香港南部,北緯22.2度,東經114.2度的位置上。香港島面積約78.65平方公里,佔全香港面積大約7%,是香港第二大島嶼,位於大嶼山之後。島上平地主要集中在北部一列狹長海旁土地上,由堅尼地城一直伸展至小西灣;香港島的主要經濟發展也集中於維多利亞港沿岸地區。舊日商船自粤(省城廣州)往来上海、福建等地必經港島海道,為省城東路咽喉要害。香港島的土地從香港開埠以來多年一直依賴填海工程而增加。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相隔着維多利亞港,現時共有3條過海行車隧道及4條過海鐵路接駁港九兩岸,中間亦有港內線渡輪行走。本來銅鑼灣對出海域有一奇力島,在1955年興建新的銅鑼灣避風塘時與香港島連接,當時奇力島由波斯富街尾一直築海堤得以接連。1969年至1972年,為興建海底隧道入口,灣仔及銅鑼灣北部進...

    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香港島總人口有1,270,876人,佔全港總人口17.97%。 2000年時,香港島人口有1,367,900人,約佔全港人口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15,000人,高於整體密度(每平方公里7,000人)。如果單以島嶼的比較,香港島是全香港人口最多的島,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最多常住人口的島,僅次於海南島和廈門島(詳見中國島嶼)。 據1841年5月15日《香港轅門報》(Hong Kong Gazette)所載香港島開埠時之原居民人口分佈情況,島上除去4條廢村,共有16條村,當時香港島原居民主要使用粵語、蜑家話和客家語,包括赤柱2,000名、筲箕灣1,200名、黃泥涌300名、香港村200名、亞公岩200名、石澳150名、土地灣60名、紅香爐50名、西灣30名、石...

    香港島地勢較高的中心地帶,除摩星嶺、山頂、黃泥涌峽和部分渣甸山之外,大都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包括龍虎山郊野公園、薄扶林郊野公園、香港仔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和石澳郊野公園。除了給遊人享受郊遊樂趣之外,郊野公園為香港島「市肺」,並確保集水區不受城市污染。園內的薄扶林水塘、香港仔水塘和大潭水塘和黃泥涌水塘為香港早期主要食水來源。 香港島主要遠足徑為港島徑,全長共50公里,分為8段。起點位於山頂爐峰峽,而終點則為大浪灣。跨越港九新界的衛奕信徑的第一和第二段亦途經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 除郊野公園之外,香港島鶴咀亦設有香港的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鶴咀海岸保護區。 郊野公園和海岸保護區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香港島有多個泳灘,包括深水灣、淺水灣、...

    陸上交通

    由於香港島發展集中於北岸,故交通也以北部較為發達。 港鐵港島綫與香港電車路線均於香港島沿岸地區來回行駛,貫通東、西各區成一橫線。電車東行到筲箕灣,西行至堅尼地城一帶,另有路線南至跑馬地;港鐵港島綫東行至柴灣站,西行至堅尼地城站。兩種公共交通工具互補不足。然而,港鐵亦已於2016年底開設呈南北走向的南港島綫,連接金鐘站與鴨脷洲的海怡半島站。山頂纜車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服務,來往太平山頂、半山區及中環,亦是吸引不少遊客乘搭。此外,香港島交通還依賴著巴士、小巴等交通服務,尤其是半山等沒有大型運輸工具的地區。

    跨海交通

    由於香港島四面環海,對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香港島主要依靠海底隧道穿過維多利亞港連接九龍半島,再往各區。現時共有3條行車過海隧道,分別為香港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以及5條港鐵路線東涌綫、荃灣綫、將軍澳綫、東鐵綫和機場快綫。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目前正在計劃中,以疏導目前擠塞的交通。 而連接香港島和鴨脷洲的鴨脷洲大橋於1980年落成,使鴨脷洲與港島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海上交通

    海上運輸方面,香港島設有多個渡輪碼頭,主要集中於中環、灣仔、北角和西灣河,設有頻密的渡輪航班來往九龍及離島,在上環亦同時設有往的離境碼頭。 維多利亞港內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如知名的皇后碼頭,主要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鴉片戰爭、香港割讓、香港開埠
    維多利亞城、跑馬地馬場
    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都會城市
  4. 英屬香港(英語: British Hong Kong ),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间英国治下的香港。 統治時期一般稱為 香港英治時期 、 英治香港 或者 港英時期 。

  5. 1930年代 太平山約 消失,而寶靈頓約亦改稱「鵝頸」。. [2] 1898年 新界 納入 英屬香港 版圖。. 根據1900年2月時任 輔政司 駱克 向總督提交的報告顯示,當時新界劃分為8個約(Districts)及48個鄉(Sub-districts)。. [3] 1906年新界 理民府 成立,分為北約及南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