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銀河系中瀰漫物質所形成的不發光的雲霧狀天體

      • 歸根到底,其實暗星雲就是銀河系中瀰漫物質所形成的不發光的雲霧狀天體。 和所有的亮星雲一樣,暗星雲的大小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大的星雲有幾十到幾百個太陽的質量,有的甚至更大,同時它們內部的物質密度也相差懸殊。 小的只有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千分之幾,而這些通常是出現在一些亮星雲背景上的球狀物體。
      www.getit01.com/p201807163777751/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暗星雲 (英語: Dark nebula 或 Absorption nebula )是本身不會發光的一種 星際雲 ,內部極濃密的氣體和微塵使這類星雲具有很大的密度足以遮蔽來自後方 發射星雲 或 反射星雲 (例如 馬頭星雲 ),或是遮蔽背景的恆星(例如 煤袋星雲 )。. 因此暗星雲通常只有 ...

  3. 2016年9月6日 · 歸根到底,其實暗星雲就是銀河系中瀰漫物質所形成的不發光的雲霧狀天體。 和所有的亮星雲一樣,暗星雲的大小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大的星雲有幾十到幾百個太陽的質量,有的甚至更大,同時它們內部的物質密度也相差懸殊。 小的只有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千分之幾,而這些通常是出現在一些亮星雲背景上的球狀物體。 1784年,赫歇爾父子在一次觀察天文時,發現在明亮的銀河中存在一些黑斑和暗條。 這些到底是什麼? 一開始,赫歇爾父子以為這是銀河中某些沒有恆星的洞或者縫隙。 後來通過拍攝的照片認真研究表明,這種現象是因為一些位於恆星前面的不發光的瀰漫物質造成的。 這種暗區在銀河系中很多,最明顯的南十字座附近的煤袋星雲,那一塊區域被暗星雲遮擋幾乎沒有任何星星。 再一個就是天鵝座的暗區,銀河被分割成為向南延伸的兩個分支。

  4. 暗星云 (英语: Dark nebula 或 Absorption nebula )是本身不会发光的一种 星际云 ,内部极浓密的气体和微尘使这类星云具有很大的密度,足以遮蔽来自后方 发射星云 或 反射星云 (例如 马头星云 ),或是遮蔽背景的恒星(例如 煤袋星云 )。. 因此暗星云通常只有 ...

  5. 2016年12月1日 · 紅外波段的馬頭星雲. 解釋: 一個壯美的星際塵埃雲受到星風和輻射的雕塑,形成了一個可辨認的形狀。. 這個名為馬頭的暗星雲,位於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M42)附近。. 這幅細節豐富的華麗影像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攝於2013年,使用的是紅外波段的攝像機 ...

    • 韋伯望遠鏡是什麼?
    • 拉格朗日點是什麼?
    • 早期宇宙—— 星系團 Smacs 0723 與重力透鏡效應
    • 星系演化——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
    • 系外行星——Wasp-96 B 的大氣光譜
    • 恆星的生命循環——「南環狀星雲」與「船底座大星雲(Carina)」

    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美國、歐洲與加拿大太空總署合作開發的新一代旗艦級紅外線太空望遠鏡,也是無數天文學家夢寐以求、能幫助人類破解許多未解天文迷團的利器。 韋伯的研發其實早從 1996 年就已經開始,但是由於開發時遇到諸多困難,導致嚴重的預算超支與進度延宕,這台耗資上百億美金的超級望遠鏡,直到去年年底才終於從法屬圭亞那發射中心,用一枚亞利安 5 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地球 150 萬公里的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 1. 延伸閱讀:為何 NASA 不惜大撒幣也要把它送上太空?——認識韋伯太空望遠鏡(一) 2. 延伸閱讀:史上最大口徑的 JWST 要如何塞進火箭?——認識韋伯太空望遠鏡(二) 3. 延伸閱讀:太空巨獸 JWST 升空後的 150 萬里長征 —— 認識韋伯太空望遠鏡(三)

    日地拉格朗日點一共有五個。當物體在這些點上,其受到來自太陽與地球的重力恰到好處,因此太空船只需要少量的燃料,就可以長期與地球和太陽保持穩定的相對位置,可謂是地球軌道附近的風水寶地。 而韋伯繞行的,是位於地球後方的第二拉格朗日點,簡稱 L2。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只有 L2 的位置剛好會讓地球、太陽、月亮都在同一側,而這三個星體正是天文望遠鏡的主要紅外線光害來源。位在 L2 的韋伯,就可以用它的遮陽帆一次把三顆星體全部擋住,認真凝望遠方而不受干擾,因此 L2 可以說是觀測宇宙的絕佳地點。升空的幾個月之間,韋伯已經完成一系列的儀器校準工作,一步步把望遠鏡調整到最佳狀態。 1. 延伸閱讀:淺談 JWST 的科學意義:探索宇宙深處與塵埃後的外星世界!——認識韋伯太空望遠鏡(四) 2. 延伸閱讀:順利...

    畫面中心黃白色的天體,是由成百上千的星系共同組成的星系團 SMACS 0723。在韋伯之前,哈伯太空望遠鏡就曾經花費數個禮拜的時間拍攝這個星系團。然而擁有更大鏡面、更精良儀器的韋伯,僅用了 12.5 個小時就拍出了解析度更高、畫面品質更好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許多以前難以辨識的黯淡星系。可見哈伯與韋伯在觀測能力上的差距。 當星系團後方更遙遠、更古老的星系發出的光線通過星系團時,就會被星系團的重力透鏡效應偏折和聚焦,形成而圖中無數弧形的扭曲影像。 這些仍在襁褓中的小小星系,往往正在快速的孕育新的恆星,或是互相合併,因此有著混沌不規則的形狀。離我們越遠的星體發出的光,需要越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我們的眼中。因此研究這些遙遠且古老的星系,能幫助天文學家理解宇宙早期的模樣。

    上一張照片讓我們認識星系的起源,這張「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則可以讓天文學家更仔細地研究星系內的複雜結構,以及星系與星系之間的交互作用。 正如其名,「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是由五個視覺上相當靠近的星系所組成。但其實最左邊的這個星系(NGC7320)與另外四者並無關聯,只是從地球上看剛好位在天空中差不多的位置而已。 除了影像,韋伯還使用光譜儀仔細檢視了影像中右上方的星系(NGC 7319)中心,因為那裏有一顆比太陽重 2400 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吸食周遭的氣體,並在過程中釋放巨大的能量。 藉由觀察光譜的細節,韋伯可以分辨出像是氬離子、氖離子或是氫分子等等化學組成,甚至知道氣體的溫度、運動速度這些從一般照片難以辨識的資訊。

    這一張照片可能是整批影像中,視覺上最不起眼的一張,它是系外行星 WASP-96 b 的大氣光譜。 那要怎麼取得行星的大氣資訊呢?當行星通過恆星跟地球中間時,恆星的一部分星光將會通過行星的大氣層,並被行星的大氣吸收。吸收的多寡和波段,取決於行星大氣層的溫度和化學組成等特性。此時,天文學家就可以藉由分析光譜中的各種特徵,去回推行星大氣層的性質。 圖片中的白點,即是韋伯實際觀測 WASP-96 b 時取得的光譜資訊。而藍色的線,則是天文學家認為最貼合觀測數據的理論模型。 根據這個觀測結果,天文學家計算出 WASP-96 b 的大氣溫度約為 725°C,大氣中明顯有著水氣,並推測可能還有雲和霾存在。未來進一步的分析和觀測,將為世人揭開更多系外行星的神祕面紗。

    最後兩張照片都與恆星的生命循環有關。正如人會有生老病死,恆星也是一樣。 恆星一般誕生在巨大分子雲中,氣體在重力吸引下逐漸塌縮、升溫並點燃核融合,成為一顆恆星。 當小質量的恆星步入晚年,其結構容易變得不穩定,最終將自己的外層氣體拋射出去,形成美麗的行星狀星雲,也將氣體吐回到星際空間中,成為下一代恆星的養分。氣體都拋射完之後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 1. 延伸閱讀:宇宙「新」光──新星、超新星與千級新星 我們可以看到,左圖中的影像比右圖要更清晰一些,這是因為在相同的望遠鏡口徑下,波長越短所能達到的理論解析度就越高。 有趣的是,在左圖中看起來位於星雲中心的明亮恆星,其實並不是行星狀星雲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其左下方,一顆被塵埃包裹著的黯淡白矮星。在近紅外線波段的影像中,這顆白矮星幾乎淹沒在隔壁...

  6. 當物質因為本身的重量而坍縮時,在中心可能會形成大質量的恆星,而且它們的 紫外線輻射 會造成周圍的氣體 電離 ,使它們發射出可見光的 波長 。 玫瑰星雲 和 鵜鶘星雲 就是這種星雲的例子。 這些星雲的小,就是所謂的 電離氫區 ,會依據原來分子雲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7. 2022年12月28日 · 星雲是宇宙塵氫氣氦氣其他電漿體聚集的星際雲,包含瀰漫星雲、行星狀星雲、超新星殘骸、暗星雲等。 並非所有星雲都會反射附近恆星光芒、或被內部恆星紫外線輻射電離而發出光,包含錐狀星雲與聖誕樹星團的複合體 NGC 2264 距離地球約 2,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