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7日 ·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 編輯]

  2.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 題解
    • 體例
    • 敘事特點
    • 參考書目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關於《國語》作者問題歷代存在爭議,至今尚無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後班彪、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爲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爲《春秋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如傅玄、劉炫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唐朝啖助、陸淳皆以為與左氏文體不類。一般認為是集體創作,「定非一人所為」,清朝趙翼提出《國語》為「左氏持簡料而存之,非手撰也」。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左丘明可能參與了其中的工作。 《國語》有多家註文,東漢的鄭眾、賈逵都曾註解《國語》,三國時魏的王肅、吳的虞翻、唐固、韋昭,晉的孔晁等也有註文,但多散佚,只有韋昭《國語解》獨...

    《國語》全書共21卷,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1. 〈周語〉3卷 2. 〈魯語〉2卷 3. 〈齊語〉1卷 4. 〈晉語〉9卷 5. 〈鄭語〉1卷 6. 〈楚語〉2卷 7. 〈吳語〉1卷 8. 〈越語〉2卷

    《國語》敘事「繁蕪蔓衍」,常集中幾件事件,加以渲染,增添細節,不如《左傳》的文字簡潔洗鍊。如〈晉語〉所記驪姬之亂、晉文公的流亡,都甚為細膩曲折。先秦典籍中,《國語》受到的批評甚多。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爲「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一般以為是當時貴族教育中的教材。《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魯語上》記魯太史里革認為暴君之被逐被殺是罪有應得,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但因《國語》著重記實,思想表現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故較顯駁雜。《國語·晉語》在全書二十一篇中獨占九篇,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事跡,然《吳語》僅記夫差伐越和吳國滅亡、《越語》僅記勾踐滅吳,因而有人稱《國語》為晉史。 《國語》記事與《左傳》相同者有60餘事...

    顧頡剛:《浪口村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1-152。
    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董立章《國語譯注辨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文史要覽》,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在維基數據編輯] 1. 在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在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2. 《國語 (四庫全書本)》 3. 《國語 (四部叢刊本)》 4.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國語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國語》全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王靖宇:〈再論《左傳》與《國語》的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臺灣國語 是指帶有明顯地 臺語 腔調或用詞的 中華民國國語 ,與中國大陸理解之「臺灣腔」乃指「帶有臺灣地區口音之華語」之含義有所不同 [1] 。 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在官方網站所列的研究重點中,將臺灣國語列為臺灣本土語言分項下,並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2] 。 定義[编辑]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廷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 明清官話 ),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 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3]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推動 標準華語 ,華語在台灣因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 臺語 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称「臺灣版 藍青官話 」。 [3]

  4. 2024年5月28日 · 60 種語言. 臺灣正體. 現代標準漢語 ,亦稱 新國音 、 國語 、 標準官話 、 標準漢語 、 華語 ,是一種 漢語 標準語 與 通用語 ,以 北京官話 為基礎音、 官話白話文 著作為語法規範與書面文體,廣泛通行於 華人地區 。 現代標準漢語在各地有不同標準、稱呼與地位,依通行地區分為多套標準:於 中國大陸 為「 普通話 」 [4] [註 1] ,為法定共通語言;於 臺灣 為「 國語 」,扮演著實際 官方語言 角色 [5] ;在 新加坡 和 馬來西亞 等東南亞地區為「 華語 」;在 香港 和 澳門 常稱為「國語」或「普通話」,但常用度遠不及 粵語 。

  5. 3 天前 · 对 外语 来说,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广义的 国语 ;在国内,相对其他固有语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现代音系”为 标准音 的 汉语 ,为狭义的国语 [1] [2] ,属于 现代标准汉语 的变体之一,是 中华民国 事实上的 官方语言 ,为现今 台湾 各族群间的 通用语 。 1913年, 教育部 读音统一会 议定 老国音 ,标音用 注音符号 。 1932年后,以教育部出版之《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音,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55年制定的 普通话 标准有一些差异。 1945年台湾进入 战后时期 ,当时刚结束 日本统治 的台湾人并不熟悉国音 [3] ;在 中华民国政府 的 国语政策 与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下,国语才逐渐在台湾普及 [4] [5] 。 历史 [ 编辑]

  6.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是 中華民國教育部 編纂的大型 辭典 ,目前最新版本是 2021年 10月28日推出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第六版共收字 11,930 字,收詞 152,398 條 [1] 。 其線上版本由 國家教育研究院 負責維護。 前史.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早是在1926年開始籌備1931年開始編輯1936年開始委由 商務印書館 排印並發行第1冊;至1945年編輯完成並全部出齊,總共分成8冊,這就是《國語辭典》初版。 後於1947年再就原內容重加校勘,分為4冊,仍交付商務印書館印行,此版本一般習稱為《國語辭典》原編本。 《國語辭典》的籌備和編輯機構是簡稱「國語統一會」的 國語統一籌備會 (1919年4月21日成立,後改名「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