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2月8日 · 拒絕的時候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 ,例如收到不想答應的委託時,一開始就要把話說清楚。 若對方追問理由,只要簡單扼要地說明即可,接著再傳達出自己沒能應允的遺憾。 拒絕時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讓對方持續抱有希望。 如果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包裝,反而讓對方心懷期待,不如明確地拒絕提案,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 這種方式,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 不僅僅是工作,在人際關係方面,假如知道某人對自己懷有好感,但自己無意讓關係進一步發展時,最好能明確表達拒絕之意。 一拖再拖、坐等對方自己摸摸鼻子放棄的心態,很可能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變成壞人,或者是打算把對方當成備胎。 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回絕,就試著把立場互換,思考一下自己會希望對方怎麼做。 假如我是他的話,會想要被「凌遲」嗎?

  2. 2016年10月5日 · 至於如何智慧有誠意的婉拒邀請可以參考以下T-V-B-S法則: T:Thanks. 首先先感謝對方對你提出邀約。 能夠在對方的邀訪名單,表示你在對方心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因此,一定要先懷抱感謝之意。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V:Very. 接著表達你很開心能夠接受此次的邀約。 開心有情緒的渲染功能,向對方表達你開心的情緒,讓主人感受到真心的回應。 B:But. 但是很遺憾的是…。 此時婉轉而誠懇地將你無法出席的理由告訴對方,像是「家裡有事」、「今天身體剛好有點不舒服」…。 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不要編一個不實際的謊言(如「要出國好幾天」)。

  3. 2016年11月4日 · 拒絕接受」,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可以主導自己的影響力而不僅是關注於別人幫你設定好的圈圈。 勝間比喻,自主性如同挑食,很多人覺得「以前沒做過,所以不敢嘗試」。 只要擁有自主判斷的能力,就能產生信心,展開有建設性的相處模式。 由於影響圈並非萬靈丹,擁有看清應努力到何種程度、超出哪種程度就要放棄的能力,也是拒絕力的一部分。 找出比對方好的優點,助長自信氣勢. 由播種內心的自信種子開始,建立表達拒絕的自信。 以凱西的故事為例,她因為被同事笑,進一步影響自己對事情的態度,最後自動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錯的,這種現象稱為「關聯法則」,因為某情況感到挫折,此後無論再發生任何事,都容易再產生負面想法,形成「負面連鎖反應」,一旦陷入,就難以恢復自信。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07年3月4日 · 一旦遇到拒絕時,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1.間接否定法,如「是的……但是」。 2.詢問法,打探出顧客拒絕的真正理由,例如「請問您是對我介紹的商品不滿意、不相信我本人,還是有其他原因? 3.舉例法,以實例打動顧客,去除疑惑。 4.轉移法,轉移注意力,以商品利益吸引顧客,例如「您一定是考慮問題比較詳細,才會這麼說,既然想得詳細,就更應該考慮一下我們的產品。 5.直接否定,利用「那可能是因為……」來否定顧客的觀點。 業務人員了解了抗拒產生的各種可能原因之後,才更能冷靜判斷處理方法,化解顧客抗拒的心態。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繼續閱讀 銷售. 訂閱經理人Google News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 >> 看更多. 生成式AI的發展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6. 2020年9月15日 · 1. 對方慣性欺騙、散布謠言. 互相支持是身為朋友基本原則,朋友如果不支持你,甚至有時候欺騙你、散播關於你謠言,這種朋友盡早斷交! 2. 跟他相處總在接收負能量. 真正在乎你朋友,不會永遠抱怨自己事,反而會多花時間傾聽你煩惱。 如果你朋友見面時總怨聲載道、散發負能量,不來往也罷。 3. 相處之後只覺得心情更糟、無法變得更好. 跟朋友往來不是職責,而是製造快樂時光,如果跟朋友相處沒辦法帶給你快樂,就不用深交。 4. 經常爽約. 放鳥一兩次還說得過去,如果朋友慣性放鳥,就代表他不在乎你時間,也不在乎你這個人。 5. 你開始不經意漏回對方訊息. 這就是你無心經營了,或許也表示這個朋友,你應該放手。

  7. 2012年11月5日 · 4個話術,讓你婉拒社交活動不失禮.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社交場合中,通常會出現兩種類型人,一種是「性格外向者」,可以很快融入環境,並且愉悅地談話說笑,在人群中自在穿梭交談。 另一種則是「性格內向者」,總是沉默寡言,安靜地在一旁傾聽,有時會面無表情地發起呆,或精神緊繃,感覺緊張,偶而去廁所,好一陣子才又出現,常在聚會後比一般人更顯疲態。 這種人外顯行為,總是很容易引來關切──是不是覺得聚會內容很無聊、是不是有心事、是不是想離開了、是不是被迫參加聚會等等。 然而,他們之所以會讓旁人產生過多擔心,主要來自於他們性格偏向內向心理狀態,並不是對聚會內容好惡。 更甚者,許多性格內向者還會用性格外向者標準,來確立自己社交規則。

  8. 2013年12月31日 · 1.做好心理建設. 職場心理學專家塚越友子認為每個人首先必須認知自己有拒絕別人的權力其次找個能自在講話的場所並且考慮談話的時機接下來是想清楚要拒絕對方要求中的哪個部分並且預先準備好能明確傳達出這個部分我沒辦法幫你但如果改成……,我就可以幫上忙的訊息。 最後是設想傳達訊息之後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2.找出「Yes/No」之外的選項. 遇上同事請求協助的時候,自覺只能接受或拒絕,沒有轉圜餘地,也是導致人們無法拒絕的原因之一。 其實,只要把拒絕別人的請託當成是在跟對方交涉,就比較能夠打破心裡障礙,沒有那麼難開口。 假設完全接受對方的請求是100%,徹底拒絕是0%,那麼不妨試著向對方提出90%、70%或50%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