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風大」,即指身體內運行流動的氣體,例如呼吸、放屁、廢氣的排除,以及氣脈的循轉。 身體本身恆常於新陳代謝中,變化不已;四大也是。 我們飲食,而後排尿、排汗、排便……一切緩緩變移消失。

  2. 不管肚裡的氣,做三次提肩深呼吸,然後頂多打幾個嗝,或者放幾次就好了。 問:如果是胃痛呢? 答:如果原來沒有胃炎、胃潰瘍等胃疾的話,胃痛的原因之一是痙攣;太緊張了。

  3. 這一段文字,是說明坐禪時的調心方法。 此處的「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在〈坐禪儀〉出現之前,已有不少的禪宗祖師提起,例如: 1.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曾說:「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2.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有云:「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但知攝心莫著。 3.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的〈行由品〉中教授惠明上座的調心方法有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坐禪品〉又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 」〈機緣品〉有示內侍薛簡云:「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這些都是默照同體的典型。 因此,〈坐禪儀〉的調心方法,僅用「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這兩句話就夠了。

  4. 因為於向來一貫的知識儲存裡,這個顏色即被「定名」為「紅」。. 知識、認識、記憶皆屬於腦的作用;因之,腦的作用,可以說,也即是「識」。. 眼、耳、鼻、舌、身,五識必定是與外緣、外境接觸而後產生的。. 此五識自身單獨並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必須與 ...

  5.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44. 不一定是循序漸進地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五個層次,有些人剛開始修行,便能直接進入「虛空粉碎、大地落沉」的層次,這是屬於頓悟了。 3. 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將心待悟有關,因為開悟之後就是證得果位。 一般外道會自稱證果來惑眾,以自己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反應和經驗,自認為已經證得某種果位。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許多大徹大悟的禪師,不會自稱證了什麼果位,許多宗派的創始者也不會說自己是某種果位,或是已經超凡入聖,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期待、不承認,也不會去宣傳自己證得果位,而是非常強調不執著與無煩惱。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得果位好像非常容易,證初果、二果、三果的人不計其數,證阿羅漢果的人也很多。

  6. 人們通常難以察覺一己的心理活動的現象,除非在深刻的痛苦中,否則無法察知。 於禪坐中,當行者安靜下來,不受身體或環境的各種負擔、困擾或誘惑時,便僅存心理的活動,包括「受、想、行」等。 意即,心理的「受」若與身接觸的話,可能產生樂、痛、苦、癢、麻、脹……等。 但身體的觸受淡去以後,便僅餘觀念上的感受-感覺生命的存在、或內心湧現的思想活動-這類思想活動已屬微細,不再那麼粗了(粗的指與身體結合的諸受),於此微細的層次中,始能覺察「受」、「想」這兩樣東西在動,那便是「行」。 自己了了分明,這是在動……。 於中,苦、樂漸漸析離,變成「不苦不樂受」,也叫「捨受」。 捨,還是受;不苦不樂受,還是受。 尋常人僅滯留於苦受、樂受中。 苦樂俱捨,沒有苦樂憂喜,即名為「捨」。

  7. old.ddc.shengyen.org › mobile › text禪的世界 339

    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不需要問是什麼原因? 相信它一定有它的原因,問了之後徒增煩惱,只要處理就好。 遇到不管好的或壞的情況,不要痛苦也不要高興,因為世間的事是會變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