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我常勸人不要有等的心態,但是要為隨時有可能會而準備;也就是說:第一、不要怕死,第二、不要等死,第三、要準備。 什麼時候死亡會來,我們無法得知,但是要有下一念就有可能會的準備;如果建立這樣的死亡觀念,不但不會怕死,也不是在等死,反而會激發旺盛的生命力,活得更 ...

  2. 我們首先應先了解所謂的緊急救助,是在緊急的情況下,使之呼吸暢通,並提供呼吸,此時較常見的即是所謂的插管,接著是提供呼吸的循環,常見的是靠強心針、電擊棒等來維持生命。 對許多人而言,基於親情的不捨或道德的問題,或是醫生站在救人第一的立場,而必然會採取搶救。 對於一些心臟疾病,或是溺水的人施以維生急救,常能挽回住生命;但是若對於癌症末期、衰老,或是重病患者,生命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只能維持數小時或幾天生命而已,是否需要再施以維生救助,是需要再三斟酌的。 聖嚴師父也提到過,我們對死亡的基本心態是:「不貪生怕死,也不要等死,而要準備好死亡的來臨,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好好的珍惜生命。

  3. 如何正確對待? 答: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往生時是決定下一生去處的重要時刻,因此如何正確處理遺體,並幫助往生者,就非常重要。 人在剛斷氣時,神識通常在八到十二小時之後脫離,為了避免其痛苦產生瞋心,此時若在家中,最好不要移動遺體,讓他保持往生時的姿勢,不急著為往生者穿衣或清洗的工作,家屬只要一心念佛,並為往生者蓋上往生被,接著以佛法開導他,為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他放下萬緣,並且肯定他這一生的善事功德,讓他能夠心開意解、離苦得樂、充滿希望光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4. 害怕後該往哪裡去? 想起去年(二 一二年)六月在醫院照顧阿嬤,隔壁床是一位癌末病患,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哀嚎,當夜深人靜時特別淒涼。 當時的我,不知不覺流下眼淚,心想:如果是自己面臨死亡,會怎樣面對?

  5. 答:人死亡時,鼻息雖斷,但神識通常執著身體,一般在死亡後八到十二個小時之後,才會逐漸離開身體。 在神識未離去之前,正是最痛苦的時刻,只是有口難言;雖然痛苦不堪,但對亡者卻是最重要的時刻,因為當時的狀況將會影響亡者未來的去處,所以,佛教很重視臨終時的佛法開示,是希望藉由佛法的開示,幫助亡者或臨終者體會緣起法的宇宙人生真理-苦、空、無常、無我,能夠萬緣放下,離苦得樂,充滿希望與光明,提起正念,往生淨土。 根據《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 這就是開示的目的和意義。

  6. 去煩惱心 活出智慧心 李明傑 今年暑假七月二日至十日,是我第二次打禪七,與去年不同的是,以往是聆聽聖嚴師父在禪七中的開示影片,今年則由師父的法子果峻法師親自開示。法師教我們很多方法調身、調息、調心,包括:深吸長嘆、全身肌肉次第放鬆、腹式呼吸等等,以及打坐之後的全身 ...

  7. 貪生怕死是凡夫眾生的本能 螻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是萬之靈的人類 〈貪生怕死〉與〈生死自在〉是兩個極端的 觀念和心態. 凡夫最大的敵人《見思惑》 見惑(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我執. 思惑(五鈍使);貪、嗔、癡、慢、疑 日本《鹿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